寫作是情感的宣泄,“情”即真情,是情緒的積淀,情緒活動可以幫助知識的匯集,從而激發日常所學知識迅速內化;“感”即感受,是對人、事、物發自內心的體驗,需要從體驗中迸發情感,再從情感中汲取寫作的元素。顯然,觸發情感在寫作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方式主要基于情趣激發、感受傾吐,運用外因手段促進學生的內因變化,以提升寫作素養。
啟發想象,回歸生活
生活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沃土,為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小學生對于生活的認知、感知,既受到家庭環境的熏染,也深受教師的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再現生活,有利于幫助學生對記憶片段的重新拾取,促使學生勾連想象,整合寫作素材。
生活拾貝 觀察生活是搜集寫作素材的基礎。很多時候,學生并未在意的生活細節,往往在寫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天與父母朝夕相處,卻沒有幾人能洞悉父母的喜怒哀樂,父母喜歡吃什么,喜歡做什么,有哪些習慣的動作,平時是如何關心孩子的;作為孩子,與父母一起經歷的往事或生活瑣事有哪些?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的。在作文教學中,當教師突然問到這些問題時,卻沒有幾個學生能答上來。并非孩子不關心父母,而是沒有留心觀察;有的學生需要借助教師的啟發,將潛藏的生活片段組合起來,便構成了寫作的最佳素材。
藝術加工 生活經歷固然是寫作的天然素材,但并非所有素材都能直接運用到寫作中去,而是需要作者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去粗取精、勾連想象。如寫自己與父親一起放風箏的經歷,“父親握著我的手,教我收線、放線,風箏越來越高,突然說:‘等你長大了,爸爸也老了,就換成你帶爸爸來放風箏了。’”這樣寫,既展現了父子之間的親情,又增添了藝術渲染。學生認真揣摩當時父親的心理活動,從不同側面來展現這段溫馨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立體感。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段,勾連想象,使文字顯得生動具體。
醞釀情感,出口成章
素材準備充足,接下來需要做的是醞釀情感,使學生融入到寫作的氛圍中。對于學生而言,寫作是知識內化與外顯的過程,是對文字的綜合運用,既考察學生平時詞匯積累、生活觀察等方面的儲備情況,又體現了學生調動情緒、醞釀情感的能力。
醞釀情感 情感是寫作的源泉。幫助學生醞釀情感,是作文輔導課的重要目的。醞釀情感多借助外部手段對學生的心理形成引導推動的作用,從而達到情感的觸發。最直接的方式,是在作文輔導課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比如,播放視頻剪輯、背景音樂、圖片等方式,通過聽覺、視覺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寫景作文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某一處景觀,或是圖片制作成靜態幻燈片,可按照剪輯中的景觀展示順序,啟發學生寫作順序。另外,視覺的沖擊比語言形容更直觀,使學生在感官上形成認知,再進行寫作就比較容易落筆了。如課堂作文,學生在寫作時,教師可適當播放與寫作內容相關的背景音樂,最好運用純音樂,一方面可使學生融入寫作的氛圍中,有利于集中精神,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學生醞釀情感,激發寫作靈感。
情感遷移 在寫作中,情感的遷移是常用的方式,特別在寫人作文中,為了使主題鮮明,人物性格豐滿,語言動作生動形象,作者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情感遷移到人物身上,是慣用的方式。如習作寫《我的朋友》,學生在寫作時,可借助“朋友”的口吻來表述個人的觀點,也可將自己的言行遷移到“朋友”身上,使人物表情達意更具有真實感。而從寫作的角度來看,這樣處理,學生比較容易進入寫作的狀態,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辭濤如潮,下筆成文
在寫作中,在追求寫作的真實感、生活化的同時,使語言表情達意準確,文章脈絡清晰,人物形象生動,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提煉框架 好作文脈絡清晰、主題鮮明,使人讀之易于理解。這就有賴于文章框架的設計,既別出心裁,擺脫了傳統“起因、經過、結果”的三段式束縛,又不會使人感到思維跳躍,條理不清。如在習作《我的家鄉》中,運用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的框架。如先寫對家鄉的整體感覺,比如,城市建筑、人文習俗等,再寫到周圍人對家鄉的喜歡,寫城市中最普通的勞動者為城市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最后運用情感的升華,表達自己對家鄉的喜愛。這樣一篇層次分明的作文框架就設置好了。
巧用修辭 修辭是使文章增色的關鍵。修辭的手法很多,在一篇習作中,不可能運用所有的修辭方法,學生在修辭方法的選取上以表現文章主題為依據,以情感的烘托與渲染為標準。如對于寫景、狀物類作文,多運用擬人的寫作手法。比如,描寫春天,“風兒拂過我的臉頰,帶來了一絲絲暖意,吹來花草的芳香,我知道,春天來了。”再如,寫家里的寵物時,“每當我去上學時,阿呆總是站直了身子,朝我揮揮手,仿佛在說‘我等你回來喲!’”學生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自己與寵物小狗之間的真摯情感,寫活了小狗的形象。這便是修辭的妙用。
寫作離不開情感,感動讀者的前提是先感動自己,情感匯集如泉涌時,文辭也如潮水般奔流而出。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大膽解放學生,讓學生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努力豐富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丁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