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和高效減負的大前提下,逆向思維的培養是高效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在數學教學、解題過程中,通過逆向思維的培養可以促使學生形成高層次的思維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達到高質低負的教學目的。
培養逆向思維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其本質是“思維過程”,正向思維有時會制約思維空間的拓展。在數學思考中,學生往往是“拿來主義”,只會用結果,不會“變”結果,對某些顯而易見的逆向問題無從下手。
逆向思維是指相對于習慣思維(即正向思維)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其基本特點是:從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具體表現為逆用定義、定理、公式、法則,逆向進行推理,從反方向形成新結論,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的保守性。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正向思維能力比逆向思維強。一些問題或錯誤的出現,固然有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反映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不強。
策略探索
歸源生活,提高逆向思維運用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要培養學生數學逆向思維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逆向思考的意識。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典故,玩“反”指令游戲,通過這些逆向思考案例及游戲,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提高學生逆向思考的意識。
歸源課堂,加強常規解題法的逆用 一是概念、定義的逆用,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概念、定義倒背如流,但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逆向思考,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如在乘法概念教學中,把3+3+3+3+2改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讓學生逆運用乘法概念,判斷如何得到“幾個相同加數”,再轉變成乘法算式,沖破乘法概念狹隘化的局面。二是公式、法則的逆用,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數學中的公式很多,但學生大多只會依據“從左往右”的慣性思維解決問題。此時,在記憶公式時要強調、強化逆向追源。三是應用題中的逆向思維訓練。一般而言,應用題都是通過已知條件解決問題,但有些時候卻因為條件較復雜,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導致做題失誤。如例題:“某校在植樹節當天,買了兩種樹苗,分別是梧桐和銀杏,已知銀杏比梧桐多56棵,如果將梧桐先種掉4棵,這時銀杏的棵數是梧桐的4倍。求兩種樹苗原來買了多少棵?”此題中,如果通過正向思維,定然是無從下手的,但如果能夠理清數量間的運算關系,從后往前推,必要時借助線段圖,那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步,找結果:“銀杏的棵數是梧桐的4倍”,找到兩種樹苗的倍數關系,得到兩數的倍數差,即3。第二步,逆推過程:“梧桐種掉4棵”,需要加4;“銀杏比梧桐多56棵”指出倍數差3所對應的數量差是60。最后,運用“數量差÷倍數差=1倍數”解決問題。通過逆向思維方式往往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很多難題也迎刃而解。
練習歸源,在變式中進行逆向思維訓練 一是正敘與反敘的對比,形成還原意識。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教學內容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如一年級數數的教學中,既要從小到大數,也需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大到小逆向數,從而對數序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又如在“三位數除一位數除法估算”中的估算練習,見下圖,要找出誰的商最接近30,可通過乘法逆運算得到被除數,得到的數越接近原來的被除數,那么商也就越接近30。二是正向和逆向的對比,培養逆聯想能力。在進行變式訓練時,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互逆因素,正向、逆向對比練習。如:24÷9=( )……( );( )÷9=6……5;82÷( )=9……1。第一個算式需要利用正向思維解決,第二、三題則需要學生通過逆向倒推求得“被除數”和“除數”。與此同時,若能引導學生學會用逆向思維解題,可減少運算量,優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能力。
通過正向與逆向對比練習,挖掘學生思維的能力,逐步培養了學生正反聯想的意識和能力。
思考與啟示
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日常教學中需要堅持逆向思維訓練,通過逆向思維的培養,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數學問題,使學生逐步提高數學思維水平,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在教學及解題中擺脫題海戰術策略,達到高質低負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杜忠佩.淺述數學教學中創新性思維培養[J].數學愛好者(教育學術),2008(2)
[2]范彥方.在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10(2)
[3]彭勤勇.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途徑[J].新課程研究,2008(104)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文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