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主要是由相互之間在內容上沒有必然聯系的若干篇文章組成。它們大多并非為教學編寫,而是作為一種社會閱讀客體存在。它們所體現的只是其原生價值,即知識傳播價值、情意交流價值和消閑價值等。但是這些文章一旦進入語文教材后,它們的價值就發生了增值變化,除保留文本的原生價值外,又增加了“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的價值,即文本的藝術特色、言語智慧,也就是教師們所要關注的教學價值。
解讀文本的教學價值
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比賽課、展示課中,將文本的“原生價值”作為文本“教學價值”的現象比比皆是,有時還搬出多媒體等各種教學輔助,將教材的“原生價值”演繹得讓人身臨其境,感人肺腑。然而,一番感動之后,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課外閱讀甚至寫作表達到底有多少能力上的幫助呢?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臥薪嘗膽》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是說勾踐在吳國待的時間非常長,受了三年的痛苦折磨才回到自己的國家,非常不容易。這是教材的原生價值,也是學生在品讀這句話時,需要借助語境透過語言文字讀懂的言外之意。很多老師將此當成這句話的教學價值,并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感悟這一內容,最后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悟讀出來。
對此,教師們要冷靜思考閱讀課中的教學價值是什么?“海量閱讀”的實驗也從反面證明,如此教學目標是不妥的。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提出:“閱讀課既要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要正確理解課文的表達形式。”這里的表達形式就是文本的藝術特色,在這句話中就是“‘才’字在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就不一樣”——這便是它的教學價值所在。當然,從呈現方式來看,教材的教學價值是以原生價值的存在為前提的,所以學生獲得教學價值的前提是獲取教材的原生價值,至少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否則學生也無從真正感悟教材的言語智慧。
有效選擇文本的教學價值
限于價值接受群體的不同和教材內容自身的差異性,兩種價值在教學中的選擇也因事而定。
教學價值的選擇應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 學生對文本言語特色的感知、品味,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但不同學生的形象、抽象思維水平各有差異,所以在確定文本“傳播的信息”和“藝術特色”的側重度上,需要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行權衡。比如文章《人有兩個寶》是面對一年級學生的課文,他們的思維形式以感性為主,所以在選擇文本的教學價值時,教師們應側重于文本的原生價值,即理解“手腦并用才能有所發明創造”這一道理,而文中的押韻等言語現象可弱化為讀中感知。
教學價值的選擇應該考慮年段的分工 雖然現在的語文知識沒有一個系統的序列,但需要一個分工明確、循序漸進的過程表。教師們在對教材的解讀中,對教學價值的挖掘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隨意降低,否則不是揠苗助長,就是高耗低效。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山谷中的謎底》中有這樣一段話:“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回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彈……不論雪下的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謎底終于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外,柘、松、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作者在介紹東坡雪松能頑強生長下來的原因時,用了“當、就、于是、又、不論、因為、而、所以”等關聯詞組成一個復雜的關聯詞語群。然而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將它們像中低年級那樣,孤立地看作單個關聯詞進行言語教學、實踐,這就是對“關聯詞語群”所蘊含的言語智慧的誤讀。高段的閱讀課上,還應深入品悟它們作為“語群”在文中所具有的表達效果,進而進行遷移訓練。
教學價值的選擇還應該考慮文體特點 雖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相對模糊文體知識的學習,但教師們同樣要關注文本的文體現象,否則不管是老師的解讀還是學生的感悟,都會影響對文本主題思想、審美形象的正確感知,進而影響學生對文本言語智慧的品悟,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培養。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秦兵馬俑》第二段時,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孫萬壽老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①讀書、感受、交流,理解列數字、作比較、直接描寫的表達方法(重點教學內容);②體會“折服”的情感(次重點教學內容)。這是一篇說明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人們如臨其境。不僅如此,文中“一行行”等ABB式詞組,“一……就……”等關聯詞也時有出現,但作為說明文,“列數字、作比較、直接描寫”等說明方法才是其主要藝術特色。從上列教學目標中可以發現,孫萬壽就是抓住了本文的文體特點,正確選擇了本文的教學價值,從而在教學中保證了教學重點的突出,做到“寓豐富于簡約之中,寓理解、感悟于語言文字的揣摩、玩味之中”,最終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真正實現了閱讀課堂的高效性,使學生閱讀素養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