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學法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方法,不斷凸顯其蓬勃的生命力。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被廣大一線教師豐富和完善。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三疑三探”課堂旨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意識,引導完善學生質疑、探究、評價、補充成了“三疑三探”課堂上解疑合探環節中的重點。質疑與補充不僅是一種重新認識、重新評價的過程,而且積極的質疑與補充將產生更高層次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結果。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教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方法
常言道:“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即使不會也不問,因為害怕“出錯”,或害怕遭到教師的訓斥。思維活動總跳不出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三疑三探”課改之初,鼓勵教師放棄“師道尊嚴”,學生雖敢問,但問不到點上。筆者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示范教會學生找到發問、補充的“點”。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新知學習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關鍵處進行質疑;在知識的易錯點、類似知識的對比點、自學過程的錯例點、基礎知識的拓展點、解題思路的不同點、知識方法的規律點進行補充。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不但敢問,而且也能問到點子上了。
鼓勵學生敢說、會說、愿意說
其一,找到問題的根源,雙管齊下解決問題。一方面,提高學生興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要想使學生說出來,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觀上有“說”的愿望。另一方面,形成氛圍。為鼓勵學生敢說,教師們要創造良好、輕松的民主氛圍,還要引導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自覺“對外開放”,訓練學生適應小組學習,大膽發言。
其二,形成制度。“沒有規律,不成方圓”,要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確立質疑、探究、評價、補充的基本方法:有創見的話,說錯了重說;說不完整的自己或同伴補充說;說不清楚的想好后再說。當學生的提問過于簡單時,可給以引導說明而不嘲笑,讓他豐富后再說;當學生提出好的問題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這樣,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問題也更有質量了。
“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教學中,有時語言顯得蒼白無力,行動則是一種有形的力量,筆者認為教師不應做言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應該成為言談的巨人、行動的楷模。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在正確方法的指引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在“三疑三探”的課堂上,會質疑,敢質疑,會合作,能補充,讓人刮目相看。
案例一:在解題思路的相互補充中,拓展思路,產生1+1>2的效果。一個鐵環直徑60厘米,從操場東端沿直線滾到西端轉了90圈,另一個鐵環直徑40厘米,它從東端沿直線滾到西端要轉多少圈?
展示組:先算東西端的距離,距離÷小鐵環周長=圈數。
補充組:距離一定情況下鐵環的周長越大,滾動的圈數越少。大鐵環的直徑是小鐵環直徑的幾倍,反過來小鐵環滾動的圈數就是大鐵環滾動圈數的幾倍。
這種思路讓孩子們驚呼“巧妙”,這樣的補充使六年級下冊正反比例的知識提前在學生思維中形成,將一道普通的練習題拓展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識高度。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發現了知識的規律;教師發現了學生探索新知的能力,發現了學生身上的巨大潛能。這就是質疑和探究精神帶給我們的驚喜。“三疑三探課堂”真的就是一個聚能環!
案例二:敢于向課本、權威質疑,將思維水平推向更深層次。在學習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時通過剪拼,圓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從而推到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就是:S=πr2
質疑組:既然就是長方形的長了,那么S=×r就可以了,為什么非得總結成S=πr2呢?難道就因為課本上是那樣寫的嗎?有很多題就是已知周長求面積,那不是更簡單嗎?
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后,說實話,筆者的腦子出現了瞬間的短路,因為這樣的問題壓根就沒有想過。不是不能解釋,而是壓根就沒有想過背后的為什么。課后跟年級組的老師交流時,一位老教師感慨地說:“教了六七屆畢業班了,從來沒有一個孩子敢于這樣向課本質疑。沒有一個孩子提出過這樣有深度的問題。”
這樣的課堂經常會帶給老師心靈上的震撼。即便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會感到教學可不是簡單的一屆又一屆的輪流重復。學生的創造性會讓我們成年人贊嘆不已,甚至是自嘆不如!
觀察是探究的源泉,聆聽是探究的頓悟,思考是探究的法寶,質疑是探究的碰撞,補充是探究的升華……在這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不斷的“綠色課堂中”,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創造的迸發往往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猶如插上了質疑和探究的翅膀,使“三疑三探”課堂更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城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