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城市步行街的文化墻,凝視著墻面感人的故事,徜徉于古人孜孜不倦的求學境界,轉身融入到車流滾滾的鋼鐵水泥森林中,心中似有所悟:在現代化的時代,人們的眼光愈加迷亂;在這物質至上、空氣污濁的時代,精神家園怎樣“拓荒”?尋找一條“回家”的路也應是教育者的責任。
中華文化與柔性哲學
李白有詩云:“土扶可成墻,積德為厚地。”詩中抒發了古代著名君臣同心同德,共謀大業的感慨。“土扶可成墻,積德為厚地。”看到這句詩,筆者對“厚德載物”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每個社會成員個人品德的積累才能組成整體的、深厚的社會公德。而社會成員總體的道德積累,都蘊含在細節文明的積累當中。善積細節道德者為百姓國家造福,不善積者加重社會矛盾沖突。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為國為家者,“不扶”何來道德高墻?“不積”何來百姓福祉?
中國發展了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就像步行街上的文化墻一樣,延綿至今,一直沒有斷絕,這在全人類發展史上的確是個奇跡。華夏文化與西方文明的二元特色是“柔性哲學”與“剛性哲學”的顯著分野。中國文明自古以來都喜歡“以柔克剛”。所謂的“柔”,就是非暴力兼合作手段。中國歷史上最具侵略和強霸的朝代,總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儒家文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以發掘人類本質上具有的仁愛之心為本,以宣揚“六藝”經典作為枝葉,來化解復雜社會彼此的矛盾。道家的黃老之術以求天人合一、內外和諧、與世無爭、無為而治,這比儒學更加“柔和”,更加深入人類的終極理想。這兩派,可以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顯學,以期能夠建立和諧共生的“大同”世界。事實證明,對“柔性哲學”的把握,儒學是做的最好的。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從最早發生在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度,可以看出中國自原始社會,柔性思想治國一直延續至今。雖然從大禹建立夏朝到清帝國的覆滅,治國者執行宗法制度下的封建統治,三千年的社會都是“好大一個家”。但歷史的治國經驗證明,凡是倡導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兼收并蓄,重視“民本”的朝代,無不是盛世澤民,國泰民安。這種“柔性哲學”的傳統思維方式就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以釋道墨法各派為輔的一大統治國策略。這種柔性思維,甚至影響到封建帝國對外的交流和擴張。而“以柔克剛”治國政策的基調,也一直影響著周邊的一些國家文化,形成東亞地區的儒家文化圈。這方面,元朝和清朝,蒙古民族和滿族對待儒家文化“柔性哲學”的把握就炯然不同,其帝國的結局也是完全相反。滿族同胞學到了漢民族的柔性治國的理念和漢文化,統治了將近300年,而人民都能在某一時期內相對和諧的一起生活和發展。所以絕不可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已經過時,目前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科學發展觀的推行,也需要吸收傳統文化中“柔性哲學”和民本思想,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和諧更應是集體文明行為
對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追求自古有之,在《禮記·禮運》中就談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大同世界并不是很容易就實現的,要靠全社會的公民一起努力才能達到,而這就取決于個人的道德涵養和社會整體的文明素質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的高低并不取決于他的文憑和書讀的有多少,而是在于其內心到底裝了多少他自己的國家民族的優良品德和文化內涵來決定的。
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儒家文化的直接傳承者,我們在對外賓表達敬意的同時,也更應該感到慚愧。中國有讓人引以為傲的秀麗風光,更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然而秀麗風光今天仍在,美好禮儀卻被一些國人丟得差不多了。如今,錢包鼓起來的國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除了加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常見“癥狀”外,國人的“扎堆”和“大嗓門”更是流布四方、全球聞名。一群中國人在飛機上打撲克,影響到整架飛機,有些華人實在忍不下去了就上前制止,但制止了多次都不收斂。
古人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錢包剛鼓,同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我們卻離動物的行為越來越近了。亂吐、亂扔、亂搶、亂擠、亂畫。1994年廣島亞運會閉幕式結束后,6萬人的體育場竟然沒有發現一片垃圾。次日,全球數家報紙驚呼:“可怕”的日本民族。中國人不得不承認,當在使用“可怕”這兩個字的時候,人們依然想到的是二戰中那支可怕的日本軍隊,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民族主義情緒在里面。但是人們必須承認,這個“可怕”真正的真相與本質,也許就是內心對文明生活的可敬和對國家集體文明行為的羨慕。
重建禮儀,讓心靈相通
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是人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長的臂膀。文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中華民族需要重建禮儀,讓人們心靈相通。這就需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基礎上,重建體現時代要求的文明禮儀,讓中國在成為經濟強國的同時,也成為新世紀的“禮儀之邦”。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