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很快又翻過一年。
轉眼,滄海桑田,年華消逝,三十幾年的光陰一晃而過,每一段人生的重要記憶都留在這個被喚作華安的小城里。
據記載,“華安,因縣治在華峰嶺而民安居樂業于此而得名”,一個樸素的地名,折射出世代華安人最本分的追求。
她簡單得讓我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四周高聳的山巒,幾條簡短的道路,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就成了她的全部。
她又復雜得讓我無法用言語來描述。對于故鄉,我們總是近鄉情更怯,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把她放在心里最柔軟的角落。
小時,家住在平房,背靠大山,走出門亦是大山。山是與外界隔絕的屏障,也是孩童天然的樂園。成片的果園、甘甜的山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奇珍異草,那真是一個百寶箱啊,在那個充滿好奇的年代,小城滿足了我強烈的探索欲。
我第一次對這片土地有了地域概念,是源于我與堂姐的一次對話。
幼年時邀遠方的堂姐來家中玩,我那自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堂姐立刻流露出不屑的神色,回道華安?那是什么鬼地方!
我一直引以為傲的小城,在那一刻令我覺得受傷。
九十年代,離家求學,小城正如寒風中的花骨朵般,養在深閨人未識。我不愿多向人提及我的家鄉,因為十有八九是未曾聽聞。
故鄉,在那幾年,成了心里的痛。
離開小城越久,當回家的時候,行走在蜿蜒的沿江公路上,漫天的思鄉情緒逐漸澎脹,莫名的興奮感越來越強烈,清楚地指引著那份歸屬感。
于是,學成歸來時,將滿腔的熱忱投入到這塊我熟悉的土地,我愿意在離她最近的地方,感受著小城越來越急促的發展步伐,體味著小城日新月異的變化。
終是,這方土地不再讓人失望。
伴隨時光走過的,是勤勞的華安人不懈的努力。
如今的華安,聲名遠播的“華安三寶”,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創業與投資的熱土;天然獨特的自然風光,積淀深厚的地域文化,吸引著八方游客;計劃在近年通車的漳永高速,即將結束華安人繞山而行的歷史。大山,不再是與外界隔絕的屏障。所有的變化都預示著,這個從前被人稱作“山區”、不愿涉足的小城,已出落成充滿魅力的、擁有獨特北溪文化的“城市后花園”。
華安,已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中國坪山柚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和全國鐵觀音優質茶生產基地等多種身份標簽的地方,她以馬不停蹄地腳步向前奔跑著,成為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故鄉熱土。
可貴的是,發展經濟的同時,她還依然保有“初見時”的清純與雋秀。
縣城“山水園林式”的發展格局,在既能保護小城原有的山青水秀外,也不阻礙小城經濟跨越的腳步,經濟與生態的有機統一,讓生活其中的人們真正享受自然與社會的可貴贈予。
將小窩修葺一翻,我只愿在這個小城里生活得再從容一點。因為在這樣的地方,沒有從容的心態,是很難欣賞到她的美的。也只有在這里,浮噪才顯得那么的不合時宜。
清晨在體育場跑步,傍晚在竹種園登山,夜晚在親水步道散步,悠閑的生活氣息讓華安人充分享受著現代社會難得的不緊不慢,即便你走上大街,也沒有車來車往的喧囂的氣息,只有街坊的寒喧、鄰里的交談帶來的那點市井之音,溫暖、靜默地融入在生活中。
我愿意在這樣的“華安步調”中讓時光如流水般悄然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