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活動應該是生活化的,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的教學藝術。“我們應當引導兒童去獲得這種幸福(勞動的幸福),如果你不能引導年輕人去獲得這種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會做?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強化“實踐成才”的觀念,努力拓寬渠道,大力組織開展學生喜愛的各種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教育主體的作用,磨練和陶冶兒童本人的精神世界、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
相信教育的力量
前不久,我們當地根據校長培訓班學習計劃,要求校長利用業余系統地讀一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為此,我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關于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等著作。沉湎于蘇氏的教育經典,被蘇霍姆林斯基平凡語言中孕育著的偉大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折服。道德教育是學校的教育核心,也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難點。蘇霍姆林斯基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闡述系統而又全面,內容深刻而又溫馨,路徑科學而又簡約,其思想和方法仿佛縈繞在身邊,是那樣的接近和溫馨,對指導學校有效地進行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在這,從滄海里掬取幾朵浪花,似甘露潤澤,似芬芳香甜,藏之于心,用之于行。
“相信教育的力量。”這個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相信教育的感化、引導、改造、說服的作用。據此,密切關注和挖掘一切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充分認識和發揮一切教育環境的作用。在他看來,大自然是美妙無比的,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大自然不是孤立靜止的,它要與人,要與外部環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影響著人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充分認識和發揮大自然環境的教育作用。他認為,大自然包含著天然的無限的美,它既是智慧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是“活水源頭”;“這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尤其是“對故土之美的贊賞——這是愛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情感源泉。”“沒有對周圍世界的美的感受和體驗,就喚不起對祖國的感情。”對祖國、對故鄉的忠誠與熱愛往往由對故土之愛而喚起,這是愛國主義的重要方面,是培養愛國心和民族感情的基礎和切入點。正是大自然提供的這些素材和養料,成為愛國情感連綿不斷、生生不息的故土情結和家國情懷。反觀我們培養的學生,當他們羽翼豐滿,絕大多數想的是怎樣出國、如何拿綠卡?當許多名校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優秀公民”作為辦學理念的時候,不恰恰是這些學校教育的悲哀?試想,“走出去”“走向大自然”,讓我們的學生親吻家鄉的土壤,嬉水于家鄉的小河,聆聽家鄉的風聲雨聲,暢游祖國的山川河流、名勝古跡,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培育道德情感,應該是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應然選擇。
蘇霍姆林斯基同時強調,人的精神生活“取決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內容和性質”。“如果你希望你的學生在童年,特別是在少年時期就能表現自己,如果你希望一個學生的行為能使其他學生受到教育,并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你就得在學校里創造自我教育的環境,而且要善于保持并使之經常充滿著崇高的精神。” 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道德教育還必須與社會環境的溝通。由于社會的開放逐步提高,學生必然與他周圍的世界有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聯系,要受到多方影響。但是當今學校“象牙塔”式的教育,其脫離社會現實的弊端已明顯暴露出來,因此,教育不能孤立地進行,手段、途徑必須多樣化。其中,創設優良的教育環境是關鍵一環。優良環境的創設,這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環境,當然也包括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大自然環境的潤化,也就是要形成教育合力,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德育社會化的局面。否則,“力不從心”、事與愿違。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正反經驗和教訓正好驗證了這一點。眼下,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人與人之間思想碰撞、交流以及與外界間的物質、信息、能量交換的渠道空前增多。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傳媒的出現,如網絡,各種信息無孔不入,使得人們在享受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受到文化垃圾的沖擊,腐蝕。高新技術的發展更是產生出了新的倫理道德問題,如“網絡道德”等,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常常感到困感、彷徨。于是,學校已不再是一方“凈土”,而是受到了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沖擊。另外,在家庭教育中,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人們在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往往又走向另一極端: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到撒手不管,放任,寬容,或者顧此失彼,從而發生了許多本不該發生的悲劇。痛定思痛,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家庭、學校、單位、社區多管齊下,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形成規模,造成聲勢,把教育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把教育做到社區中和網絡上,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教育大網絡,避免教育的“盲點”和“空白點”,創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
“要愛你媽媽”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夫雷什學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學時,一進大門的墻壁上,總是掛著這樣的一幅大標語:“要愛你的媽媽!”當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寫“愛祖國”“愛人民”之類的標語時,蘇霍姆林斯基回答說: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不能講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愛自己的媽媽易懂易做,也能為日后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礎。
長期以來,我們在實施學校德育時,往往出現一些“怪現象”,即要求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們從小樹立共產主義思想,而到了大學,則還要下大力氣上文明禮儀課,進行自我修養,美名曰“補課”,嚴重顛倒了德育的序列性和層次性。并且,在實施德育過程中,無視學生個體的層次性、差異性,只是一味注重德育目標的先進性或廣泛性,無限拔高夸大教育目標,“一邊倒”“一刀切”。這實際上是德育目標“無根性”和“假、大、空”現象的真實體現,帶來的后果既抹殺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忽視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主體地位,又脫離了社會現實生活。這些教訓是深刻的,因為它背離了教育的規律,違背了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接受教育的規律。這樣一來,往往是目標制定出來了,但是很難實現,或根本就無法做到,達不到教育者所期望的那樣,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差距,從而使教育對象對此產生懷疑,對德育失去信任,甚至出現反抗和叛逆情緒,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使教育適得其反,得不償失。為此在反思傳統德育中,我們要擺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位置,即教育者是主導,受教育者是主體。同時,要注意受教育者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開放社會中,這尤其應得到切實的貫徹實施。
道德如何成為財富
“不要只號召講衛生,而要去打掃。”這句話里包含著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給孩子揭示出人性的世界,只有在“少說多做”的條件下,道德真理才會成為每一個人的財富。蘇霍姆林斯明確提出,培養和提高學生良好的品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鼓勵盡可能地多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身體驗,也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走實踐成才之路。在德育的途徑和手段、方式上,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主體參與,發揮主體自我教育作用,為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依據和啟示。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陶冶身心的重要載體和實現知、情、意、信、行的結合點。在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借鑒的機會,使“英雄們”有了更多“用武之地”,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支點和平臺,使他們從心靈和行動上受到認可、慰藉和寬悅,便于增進感情,消除困惑,培養個性。
同時,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實現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客體也是教育主體,主體自我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和有益補充。“一切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只有‘轉換’成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即主體的自我教育,為主體所接收,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實現,否則,教育毫無意義。”通過自我教育的實踐活動,讓教育主體親身體驗,盡心感知,既鍛煉了他們動手能力,又能使道德認知轉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動機,達到凈化身心、提升自我的功效。反觀我們的現實教育,活動設計是否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否賦予學生自主支配和設計的權利?是否達到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現實中,活動常常聽命于政治需要,習慣于頂層設計,限囿于學校邊界,流行于形式、陣勢,學生成為形式的需要和場面的擺設,學生由人而物化為“物品”。
蘇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校道德教育是“一個困難而又細致的、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往往使那些善于思考的教師和關心子女成長的父母惶恐不安,乃至徹夜不眠”。然而,只要“有可能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到集體農莊去,到森林里去,一起坐在篝火旁邊”。走近學生的身邊,走進學生的心靈,“社會精神和公民精神將會在他的內心世界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