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洲國家的高等教育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對而言,埃及表現出眾,是中北非地區以及整個阿拉伯世界教育發展的高地。究其原因,《大學組織法》功不可沒。這一法律引領埃及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即便在歷次“改朝換代”的動蕩中依然保持相對穩定,為發展中國家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優先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大學組織法》的形成過程
作為擁有七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埃及有著重視教育發展的優良傳統。早在1928年,埃及就出臺了《福阿德一世大學組織法》,成為現《大學組織法》的前身。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共和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但納賽爾總統及其內閣便率先以立法的形式來構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框架,并在憲法中規定大學各階段對國民實行免費教育。《大學組織法》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逐步發展完善的。經由1958年的大學組織修正條例、1963的公共機構相關條例、1971年的公民法相關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沉淀,新時期的《大學組織法》于1972年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文本。該法順應時代潮流適時修正,大大小小的“修補”已有20余次。
埃及在《大學組織法》中構建了大學的基本框架。該法第一條規定,大學的職責在于服務社會,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升華思想,發展科技,提升人們的價值觀,為國家培養各種人才。該法認為,大學是人類思想和社會財富的源泉。大學應重視復興阿拉伯文明及埃及人民的歷史遺跡、風俗傳統,重視高層次的宗教、道德、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與其它國家院校建立緊密的文化科研關系。這一基本框架為埃及現代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即便多次歷經政權更迭,依然保持穩定,堪稱埃及大學建設的牢固基石。
《大學組織法》的具體文本
對于《大學組織法》的具體文本,則是按照從無到有、從先到后、自頂端到基層的順序,規定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極強的整合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該法不但規定了新學校、大學分校如何創辦,而且規定了每所大學的院系如何設置;不但明確了國家管理大學的職能機構,而且規定了大學、院、系的管理機構及其職責、產生方式甚至履職程序;不但規定了從國家到學校各級委員會和校長、副校長、院長、副院長等管理機構、責任人員的產生方式、任職條件及職責,還對教師的任命方式、任職資格及晉升、考評提出了具體要求;不但對管理層、教師、教輔人員有具體規定,對各階段學生的培養要求、畢業條件也有專門規定。
冗長的文本并不意味著國家獨攬大權,而是力求合理分權,以實現中央集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有機統一,從而有效地整合教育資源。例如,在辦學體制上,該法規定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大學最高委員會負責管理相關大學(條文中列出了遵循此項法律的學校),在學校內部逐級設立大學委員會、院委員會和系委員會,各層級的重要事務均由委員會研究后決定,各級委員會上下呼應、各司其職、層級管理、有序推進。大學校長擔任大學委員會主席,負責大學的發展規劃、招生培養、學術、行政、財政等事務,賦予大學校長極大的權力。
《大學組織法》的文本篇幅長達71頁,其權威不容挑戰。如該法第24條規定,“如學校院系發布的決定與法律條款有沖突之處,大學委員會應廢除院系決定”。文本的權威性、規范性,確保了埃及高等教育的核心體系穩定運行。
對本國高等教育的作用
在《大學組織法》的保障下,埃及延續著良好的高等教育傳統,形成了相對科學的教育體制和規范的運行體系,使埃及的高等教育在阿拉伯世界、非洲中北部地區均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根據2013年阿拉伯國家高校的綜合排名,在前十名中有四所埃及高校上榜,其中開羅大學的影響力排名占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埃及關于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語語言文學的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如美國的富布賴特計劃、歐盟的伊拉斯謨計劃均與埃及高校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開羅是該地區最活躍的文化中心之一,這與《大學組織法》保障下的良好的高等教育也有緊密關系。
實踐證明,《大學組織法》對于促進埃及高等教育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問題也是明顯的,特別是對集權與分權關系的處置有欠妥之處。如法律規定,學校的大學委員會“負責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組織招生、確定招生人數”等,這就意味著招生大權完全由學校掌控。由于缺乏統籌,導致結構嚴重失衡:文科過于膨脹,文科生數量是理工農醫科學生數量的兩倍,學工科的則僅占10%左右,且培養質量明顯不足。由此導致的更為嚴重的后果,就是工程技術人員短缺,不足以支撐埃及形成獨立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此,埃及高等教育正在不斷進行自我修正。例如,埃及穆巴拉克政府于2007年成立了教學質量評估、保障與監督局,專門監督教學質量。穆巴拉克下臺后,2012年對《大學組織法》進行了修訂,將總統直接任命大學校長改為大學校長通過選舉產生,力圖通過推進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來實現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今年2月26日,埃及學者工會在艾因夏姆斯大學舉辦研討會,探討《大學組織法》的再次修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