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后,這一天的表情就變得濃重和復雜了。濃重的是消費者權益被踐踏的事例隨著媒體的曝光而越來越觸目驚心,復雜的是牽涉消費者權益的各方也越來越糾結了,央視的“3·15”晚會算是中國老百姓了解假冒偽劣產品及服務的另一窗口了。通過這個窗口,人們不僅了解到關于損害消費者權益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數據,也了解到如何利用消費常識和法律武器去維護自身的權益。我們注意到,今年央視“3·15”晚會的氛圍不同尋常,沒有了以往的歌曲、小品等文藝演出,剔除了許多“載歌載舞”的娛樂元素,第一次把“讓消費更有尊嚴”的主題推向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央視的“3·15”晚會表情濃重了,這是一種進步,這是一種成熟。曾幾何時,人們過多的用娛樂元素去渲染打擊假冒偽劣的“戰績”而無意間忽視消費者內心的尊嚴。確切地說,“3·15”的表情應該是莊重的,“3·15”的氣氛應該是嚴肅的。因為,所有的“大數據”和案例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如何讓消費更有尊嚴?人們期待的“3·15”不僅僅是記者的行動和思考,而是全民性的行動與思考??偠灾?,用剛性的法律與制度為消費者鑄造一道牢不可破的保護墻,這是人們永久的期待。
之所以說“3·15”的表情也越來越糾葛或糾結,是因為“3·15”總讓人有一種錯綜復雜的心結。
這一天,有許多消費陷阱被曝光,有許多消費黑幕被揭穿,對消費者來說這一天是揚眉吐氣的。當所有的委屈、憤怒與傷害在這一天得到渲泄和安撫,消費者喜形于色是利益使然。然而,消費者多么希望365天每天都像“3·15”一樣,又多么希望“3·15”從記憶中抹去,天天有尊嚴地消費。
這一天,有許多廠家小心翼翼,有許多商家如履薄冰,唯恐進入“3·15”的黑名單。應當說,廠家與商家能夠有這種心驚膽顫的心態,至少說明經營者的質量與服務意識也在逐年地提高,敬畏消費是一種進步。對于假冒偽劣制售者,這一天是災難日,畢竟20年前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經或正在所釋放它的威懾力。
這一天,對相關質量監管部門來說也是一次展示依法行政能力和實力的機會。當然,打擊假冒偽劣與查處違法行為扎堆地進行,也會讓人生出許多迷惘:假冒偽劣為何屢打卻又屢禁不止?打擊與查處能彰顯執法力度但為何偏偏在這一天扎堆兒?
這一天,對媒體來說,或許最能證明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能量。但人們也會有諸多疑問:一旦大多假冒偽劣都是通過媒體曝光而受到查辦和處罰的,這個社會是不是有許多地方是畸形的?媒體的力量總有局限性,而誰又能保證媒體的一貫正義?
當歡喜與懼怕、迷惘與疑問,這些表情一起走進“3·15”時,我們有理由說,淡化“3·15”情結是人心所向,維護質量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