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產品時,很少會注意產品的交付及產品的質量檢驗。而這可能會使產品的買受人在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很難舉證證明產品的質量不合格。下面通過一個案例為大家講解購買產品時應當注意的法律問題:
案情簡介
某外國公司甲計劃在中國采購一批日用品。通過詢價,甲公司通過電子郵件向乙公司遞交了甲公司的要求。乙公司依照甲公司的要求提供了部分樣品,甲公司通過一家獲得全球廣泛認可的檢驗機構在中國的辦公室對樣品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乙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完全符合甲公司的要求。隨后,甲乙雙方通過郵件就購買日用品達成了協議,協議的附件是甲公司關于日用品的要求。協議中的交貨方式為乙公司工廠交貨。甲公司負責日用品產品在國內陸路及國外海運的運輸。
在達成協議后,甲公司按照協議的約定向乙公司支付了貨款,并安排好了陸運及海運。甲公司派員工到中國,現場監督乙公司交付貨物的全部過程。日用品從乙公司的倉庫里分裝到甲公司事先準備好的便于陸運及海運的集裝箱。在乙公司交付貨物時,甲公司工作人員沒有對乙公司交付的日用品進行任何檢驗。
隨后,甲公司通過運輸公司從乙公司工廠運至港口并報關,通過海運將貨物運至遠在西亞的丙公司(丙公司為甲公司客戶)。經過三個月的海運后,丙公司收到日用品。但經丙公司下屬實驗室的檢測報告,丙公司所收到的日用品不符合丙公司的要求(也就是甲公司和乙公司在合同中所約定的要求)。丙公司拒收了這批日用品。
甲公司與乙公司協商未果,甲公司向中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令乙公司返還已收的全部貨款,并賠償甲方已支付的運費等損失。
案件分析
合同中所約定交付及驗貨的方式
本案所涉及的合同中所約定的交貨方式為“工廠交貨”,即雙方在乙公司于天津的工廠進行貨物交接。貨物交接后,由甲公司負責貨物的全部運輸。也就是說,乙公司在天津的工廠將合同項下的貨物交付給甲公司后,如甲公司沒有提出異議或者拒收貨物,則乙公司已經完成了其合同中約定的交貨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時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應當及時檢驗”。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買受人應當及時對貨物進行檢驗。結合到本案中,買賣雙方并未約定有關買賣貨物的檢驗期,而買受人甲公司在接收合同項下的貨物時并未對貨物進行檢驗,也未對貨物質量提出任何異議。甲公司將貨物通過為期三個月的陸運及海運后運至丙公司處,直到這時,才對乙公司交付的貨物進行了檢驗。甲公司未能在貨物交付后及時對貨物進行檢驗,導致其在本案中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合同項下的貨物在乙公司交付時就是不合格的。
合同項下貨物質量的檢測
本案中關于貨物質量的異議,買受人所依據的是最終用戶丙公司所提交的實驗室檢測報告。因丙公司屬于本案糾紛的利益關系方,丙公司下屬實驗室所作出的檢測報告本身的證明力很小。并且貨物的運輸是由甲公司負責的,甲公司即使拿出一份權威機構的檢測報告,也只能證明貨物運到丙公司時是不合格的,但并不能證明貨物在乙公司交付時就是不合格的。
結果,法院判決駁回甲公司的訴訟請求,理由是甲公司未能證明乙公司交付的產品是不合格的。
律師關于買賣合同中的建議
通過本案的糾紛,我們可以看出,在貨物買賣合同中,貨物的交付方式及貨物的驗收對保護買受方(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買受方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交付方式,最好是采用出賣方送貨的方式,這樣可以將貨物運輸中的風險留給出賣方負責。并且在產品進行交付時一定要及時對貨物進行檢驗,最好是當場進行驗貨。
如果產品在當場檢驗時未能檢測出問題,而產品在交付后出現質量問題時,買受方應當采取及時通過法院找鑒定機構進行質量鑒定,或者通過公證、錄像、照片等形式保存有關產品質量問題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