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是指在相同或者近似商品或者服務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這種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一般是具體的、有形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繁榮和發展,在網絡給人們的工作及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與效率的同時,基于互聯網的商標侵權糾紛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而這種網絡商標侵權又有哪些特點?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基本案情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技公司”)于2012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審查批準后取得了第9779673號“CLEMENS”文字商標的專用權并已將該商標進行宣傳并使用在了公司生產的玩具熊上。后來,科技公司了解到在國內最大的零售網絡平臺“淘寶網”上,有賣家銷售其宣稱系經海外代購的熊狀毛絨玩具上也使用“CLEMENS”商標。科技公司認為該淘寶賣家銷售的玩具熊與其生產銷售的商品屬于同一類別,且二商標具有高度相似性,雖然二者的銷售渠道不同,一為線下實體店銷售,一為虛擬網絡銷售,但仍然侵犯了其對“CLEMENS”文字商標享有的專用權,欲提起訴訟,要求對方停止侵權行為并支付伍萬元賠償。后經受理此案的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對此案進行審理后,由于科技公司的證據比較充分,被訴侵權的淘寶賣家也承認了相關侵權事實,經法院及代理律師工作,雙方達成了調解意見,并由法院出具了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調解書,對科技公司的商標專用權及淘寶賣家的侵權行為進行了確認,同時被訴侵權人同意給付科技公司貳萬元人民幣賠償并當場給付。
二、本案所涉法律問題分析
本案涉及的法律問題主要涉及的是商標專用權在面對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侵權時如何進行保護的問題,具體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司法管轄:傳統商標侵權通常是以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法院為受訴法院。網絡空間的不確定性,使得侵權人的住所、行為等因素在網絡空間上更加難以確認,給商標權人的權利主張造成程序上的障礙。在目前法律對網絡商標侵權案件的管轄并無專門規定的情況下,法院在審理網絡侵權糾紛案件中仍以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實施地作為確定管轄法院的主要依據。
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證據固定:商標侵權案件同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案件一樣,最重要的一環即是對侵權人侵權證據的收集與固定,尤其由于互聯網信息更新速度極快及侵權行為更具隱匿性的特點,對侵權證據的固定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證據的固定上,公證由于其特殊的證明能力以及公證文書在法律上的特殊效力,因而成為網絡商標侵權訴訟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證據固定方式。本案中,科技公司即是在律師的指導下,適時對侵權物及購買過程進行了公證,雖然花費了一定費用,但是對于最終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商標權所保護的是商標標識與相應商品或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指向關系。傳統判定商標侵權的主要標準是:首先,應當判斷被控侵權標識與該注冊商標是否相同或近似;其次,應當判斷被控侵權商品或服務與注冊商標被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是否相同或者類似;再次,應該判斷被控侵權人的使用方式和目的是否會使相關公眾對產品的來源產生誤認、混淆。總之,是否會使相關公眾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誤認、混淆,是認定是否構成侵犯商標權的關鍵。所以,對于網絡商標侵權的認定與傳統商標侵權有著相同的原理及認定標準,原則上說,一切具有混淆或誤認可能性的商業使用行為,如此案中的網上銷售,都應該視為侵權。
網絡商標侵權民事賠償責任的確定:由于網絡商標侵權案件中侵權商品或服務很多是虛擬,其存在形態及統計方式與傳統的實物銷售有所不同,因此實際銷售數量難以計算,從而難以計算侵權人獲利數額及最終應支付的損害賠償額。因此,往往都是使用法定賠償額來進行主張。本案中也是如此。新商標法已經將法定賠償額的最高限額進行了調高,對于網絡商標侵權案件的權利主張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