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滿草莽氣息的中國互聯網江湖中,謙遜有禮的雷軍是最有名的創新者,他是軟件、游戲、電商、天使投資領域的先行者,也是傳統手機行業的顛覆者。雷軍少年起就崇拜喬布斯,其初心亦未曾改變:就是做一家蘋果一樣偉大的公司。但蘋果在音樂、手機、平板等多個領域持續性地顛覆創新,而小米僅在手機和MIUI手機系統上驚世駭俗。雷軍早已成為雷軍,但還沒有成為他內心最渴望成為的那個人,他需要二次革命、二次創新。
失落的夢想
雷軍一直聲稱,18歲時讀過的一本書《硅谷之火》是他夢想的源泉,那本書講述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等一群人創辦蘋果電腦公司并改變世界的故事。
“喬布斯說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因為美國人認為他們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說我活著是為了科技報國,你信嗎?”
直到他遇見金山的創始人求伯君,他才意識到棄政經商也可以實現科技報國。
如果說《硅谷之火》給雷軍指明了榜樣,美國之旅讓他看到商業巨大的能量,那么,求伯君則帶給他一個企業家的夢。這三件事共同構建了雷軍最初的夢想成為知識英雄,締造一家像蘋果公司一樣偉大的科技公司。
雷軍很聰明,又有多于常人數倍的勤奮。現任金山網絡CEO傅盛回憶,雷軍第一次見他,手里拿著一個小本,說要請教如何做產品,傅盛說什么,雷軍全寫下來。
一位金山的老員工評價雷軍是守正出奇的人,最大的優點是善于生存、合作,善于發現和創造,但不善于搶奪和征服,內心瞻前顧后。雷軍也嘗試去改變,他做卓越網(后被亞馬遜收購)、做網游,學習新的玩法,每個行業都做到細分領域前幾名,卻永遠不是老大,永遠與大成有一步之遙。
2007年10月,金山終于在香港上市,但市值只是一家主流互聯網上市公司的零頭。兩個月后,雷軍選擇離開。
破繭而出
離開金山之后,雷軍開始全職做天使投資。雷軍之前,天使投資人的概念幾乎不為人知。很多人評價金山時期的雷軍缺乏那一丁點的賭性,而投資恰恰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賭博。
雷軍投資過30多家公司,其中不少公司都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如拉卡拉、凡客、UCweb、樂淘等。成功者如YY多玩,201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雷軍這一筆100萬美元的投資,獲得約113倍的賬面回報。
當時雷軍的想法是,自己如果做不好CEO,那就用自己的資金和經驗,創造出幾家偉大的企業。
雷軍的投資邏輯是一看趨勢,二看人。他是國內最早看到移動互聯網潛力,并在該領域布局的人。2005年,他找到一家小公司問人家能不能接受他對移動互聯網的想法,遭到拒絕,又去找第二家,對方答應了,直接投了200萬元。這家公司就是樂訊網。當時京東商城成立不到一年,人們剛剛開始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魅力,對移動端全無概念。
兩年后,國內投資機構才開始關注移動互聯網,2007年,國內移動互聯網投資總額達到2億美元,兩年前,這筆總額僅是千萬美元。
一位與雷軍熟識的投資人說,雷軍的性格是非要到山窮水盡才肯舍棄,而一旦作出決定,就比所有人都徹底。雷軍投資“狠”,看中一個項目,推掉所有的事情,其他投資人兩周開完的會,雷軍兩天開完。
2006年,還在聯想投資當副總裁的俞永福想要做一款在線即時聊天工具UCWEB,向公司尋求支持,被拒絕后非常沮喪,與他相識一年不到的雷軍說:“如果你從聯想辭職來做,我就投。”俞永福答應了。四年后UC的估值達3億美元,成為騰訊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頭號敵人。
成功的投資生涯令雷軍找回了自信,重燃當年夢想。相比三年前,他有了更多的錢和經驗,做一個怎樣的產品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獲成功,沒人比雷軍更有把握。
劉韌說,他見過兩類人,一類人看好一個領域,拼上全部賭一次;另一類人是研究十個領域,最后選一個最有把握的開始做。雷軍是后一種。
2010年4月,雷軍創辦小米公司,他看好互聯網手機的爆發之勢。
雷軍曾說自己并非是善于逆境生存的人,他總是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出發。創業初期雷軍很低調先是悄悄成立了公司,然后以第三方名義開發MIUI系統,甚至在招聘時都不說他是真正的老板。
創業一年后的夏天,雷軍以一種類似蘋果發布會的形式,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演講,正式推出小米手機。
“創業如跳懸崖,我40歲,還可以為我18歲的夢想再賭一回。”雷軍說,既然抱著必輸的信念來創業,那就做一個完完全全創新的東西。
小米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最具創新性的產品,它的意義在于,這是一個純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從商業模式、軟硬件、營銷方式、渠道創新和社區建設,是徹底的顛覆和創新。
小米先樹立品牌,把手機變成渠道,裝入移動游戲、社交、電商等,通過服務和軟件盈利;系統上,小米最早使用互聯網研發模式,每周在線更新系統,而蘋果是半年更新一次。
但是,小米最具創新價值的地方在于,雷軍想把米聊(一款人際關系軟件)做成手機的靈魂,連接軟硬件和社區。
智能手機的代表是蘋果,但其核心是蘋果商店,通過硬件+商店盈利,本質上仍是硬件廠商的思路。而試圖以SNS為核心的小米,才真是名符其實的互聯網手機。米聊對于小米的意義不亞于QQ早先對騰訊的意義。可惜后來微信進入,雷軍沒能實現目標。
中國互聯網行業有太多跟隨和模仿,小米的出現,給創業者樹立了新的榜樣。人們意識到,可以用純互聯網的模式來創造一個全新的產品,即便如手機這類專屬于大公司的行業。2012年,一位從網易辭職的年輕人做了一款名為“大可樂”的智能手機,他的口號是讓人們在手機上實現極致互聯網體驗。
這也是雷軍的口號。
求伯君曾是軟件時代的英雄,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而雷軍明白,要想戰勝內心的恐懼,最好的辦法是正視再正視,直到成為習慣。他踐行了一個樸素的道理:40歲之前,性格塑造你;40歲之后,你塑造人生。
一位小米員工告訴記者,今年初雷軍說,小米不可能再失敗了。
二次創新
把自己定位為產品經理之后,雷軍主要推出了兩款產品:小米手機和小米盒子。前者已經大成,后者勝負未知。
小米手機誕生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只有兩種生態:一是高價格高性能,如蘋果;二是低價格低性能,如酷派等國產機。魅族手機創始人黃章曾被寄予厚望,他的產品價格和硬件雖好,服務性卻差。此時小米以低價、高性能、好服務的姿態進入,抓住了發燒人群。
效仿小米者眾多,但并未學到MIUI系統的精髓,它像互聯網產品一樣,隨時接收用戶反饋并快速迭代更新。
有投資人說,小米手機,思維領先兩年,技術領先一年半,站在了絕對的領跑位置。但是,當小米盒子推出時,其領先優勢卻只有半年不到。
2013年3月,小米盒子上市后第五個月,樂視公司總裁賈躍亭發布樂視盒子。這位低調的山西人還往前多走了一步,推出了智能電視。他的創新,對傳統電視業的顛覆更加直接。
有人質問:小米的創新為什么看上去不夠快了?小米如何能像蘋果公司一樣,讓用戶尖叫一次之后,再次尖叫?
這個質問似乎有些苛刻。因為成立只有三年零四個月的小米公司一直在飛速增長。2013年,小米上半年的營收已超過去年全年。這樣的業績,很容易讓人停留在不創新或“微創新”之中。
再度顛覆傳統,對雷軍來說并不容易,這和把小米做成蘋果那樣的公司一樣不容易。
喬布斯偏執,雷軍平衡;喬布斯自私暴躁,雷軍溫和,生氣只是低頭不語;喬布斯認為世界非黑即白,一個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個產品不是奇跡就是垃圾,而雷軍不忍心傷害別人;喬布斯的同事恨他又愛他,雷軍的下屬對他忠心跟隨,為雷軍搬家,書架上書的擺放次序,都與搬家前絲毫不差;喬布斯創造用戶需求,雷軍迎合用戶需求。
如雷軍般謙遜謹慎之人,大多成為了職業經理人。而雷軍之所以是雷軍,就是因為他曾有不顧一切跳下懸崖的一刻。雷軍當然有再次創新的機會,但心理難度會比第一次更高。
雷軍告訴記者,他曾投資過一個45歲的創業者,當時就知道只有1%的成功率,但成功了足以改變社會,于是他決定賭一把,這個項目后來失敗了。
雷軍敢賭別人的人生,他還敢把自己人生放進去再賭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