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科級6000元,正股(副股)級3000元,合同工2000元……這不是發獎金,而是東莞市大朗鎮教育募捐活動的“捐款參考標準”。這個由東莞市大朗鎮教育局發起的慈善募捐,自本月8日開展以來遭到了來自鎮政府基層公務員的“吐槽”——教育募捐竟設“最低消費”?(2014年8月18日《廣州日報》)
慈善公益,自愿性是基本原則。權力的強行介入,非但不能“點石成金”,反倒會產生不良影響。捐款,本是在自愿條件下愛心的體現,是回報社會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人都不應有強制性。而強制捐款或是對捐款規定數額,很有可能會在無形中讓捐款者產生逆反心理,將愛心變成了任務,剩下的只能是冷漠甚至是反感,讓愛心降低了價值。國家頒布的《公益事業捐贈法》明確規定,“捐贈應是自愿和無償的,禁止強行或者變相攤派”。但一些地方強制捐款的事件卻層出不窮,被曝出的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最低2000元的援款數額聽起來讓人咋舌。試問:一個普通人的工資能有多少?這么高額的捐款數額是否會違背獻愛心的初衷,是否對捐款人來說是一種難言的負擔?如果有能力、有余力,那不妨多獻些愛心,對于普通人來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獻愛心更符合情理。而這種高額的強制捐款額無論怎樣看,都是超出正常范圍的強制。
捐款的前提應該是自愿。如果以行政命令相要挾,或是按級別規定數額,就是“強捐”。長此以往,勢必違背初衷。希望相關部門重新審視,不要為了捐款而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