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間資本能夠更多地進入教育,草根教育能夠更深地進入課堂,社會力量能夠更好地進入評價體系,教育改革才會有更大的活力。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近日撰文指出。
就當前來看,如果現有的義務教育均衡措施被實踐證明不具有持續性,會造成社會公眾更大的失望。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的長遠目標,目前各地的均衡做法還需要一個再思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推進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從表面看是出于規范學校教學行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考慮,而其更深層次的寓意是要發揮改革的正面導向作用,轉變包括家長、學校和教師在內的全社會的教育觀念。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汪明說。
教育者就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在孩子的短處中發現長處,在失敗中看到希望,把經常批評、否定改為贊揚、肯定,越是心里著急越是要慢慢教育,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宏艷指出。
當優質教育資源真正在城鄉間實現均衡配置和流動時,“不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才能變成現實。
——山東省新泰市教育局局長趙連軍認為。
多點平常心,中國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家長們才不會對孩子揠苗助長,“神童”也才能在寬松的環境里成長得更快。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說。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本質不是教孩子認了多少字,算了多少題,而是幫助孩子發現長處,喚起自尊,喚醒內心的潛能,讓他們感受到自我價值,從而綻放出生命的光芒。這樣他們才能積極地去做人、做事、學習、生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