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的本科教育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觀教育的差異;二是重視方式的差異;三是對本科招生的重視程度和對培養質量的監控的差異。
價值觀教育的差異
美國大學是在本科學院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全方位實現美國的價值觀教育,中國大學是在獨立成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進行專門化的價值觀教育,學生考完試后,很容易將背誦的內容忘得一干二凈。
1948年,芝加哥大學在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開設了一門課——《西方文明史》。學生必須通過閱讀三卷本的教科書和九卷本的原始材料,參與課堂討論以及高質量地完成論文寫作等方式學習研究,否則他們無法通過難度很高的考試。因此,完成這門課程后,他們對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以及貫穿其中的價值觀,在頭腦中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另外一門于同年開設的核心課程是《美國政策的形成》。本科學院院長F·錢皮恩·沃德認為,“在這些在一起學習和思考的討論過程中,最后學生不僅要‘知道’那些他必須知道的事實,同時,他還要學會自己去分析問題和形成自己的判斷。課程要引導學生去相信或是懷疑。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美國政策的過去,而且要讓他們形成公開討論的習慣,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夠領導美國未來的政策。”
重視方式的差異
和美國頂尖大學相比,我們重視本科教育教學的方式比較單一。強調教授——特別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給本科生上課。這個“進步”顯得何其荒唐!一個不給學生上課的人,還有必要稱之為教授嗎?
相比之下,美國頂尖大學一旦確立了本科生教學的核心地位,就沒有動搖過。比如,芝加哥大學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之一——擁有8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但教學是它的核心使命。教師如果不上課或者課上得不好,就沒有地位。那些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往往在學校重大事務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權力。再比如,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全美最頂尖的藝術院校之一——沒有將學校搬遷到市政府免費提供的風景優美的郊區而寧愿待在擁擠的市中心。原因是作為藝術院校,學生必須要接觸真實的藝術世界,他們要通過逛街,隨時了解當下的流行趨勢和時尚元素,激發出創作靈感。郊區風景雖美,但不符合他們的教育教學要求。
本科生培養質量監控的差異
美國所有的頂尖大學,無不對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般來說,大學里純粹從事招生的工作人員有40人至50人,少的也有20多人。招生辦公室每年要處理來自全球的3.6萬多份申請材料,每一份申請都經過嚴格審讀,確保最終獲得通過的學生是最適合斯坦福大學培養的學生。此外,美國頂尖大學對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控非常嚴格。比如,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里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院校研究處負責對本科生培養質量進行調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學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綜合考試”制度,學生不僅要在入學時參加這一考試,通過后才能入學,而且在畢業前還要參加這一考試,通過后才能獲得學士學位。當然,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美國頂尖大學在本科培養過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的淘汰率居然達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賴單一的高考成績錄取,中國大學已經逐步蛻化甚至喪失了識別人才的基本能力。
正如芝加哥大學本科學院院長約翰·波伊爾所說:“對于本科人才培養來說,沒有一條輕松便捷的道路。”真正高質量的本科教育是極為困難的,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這是更為根本性的制約。最近十多年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在本科通識教育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然而,外表是容易學的,但里面那些看不見的真東西卻只能依靠自己一點點來摸索和研究,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來不得半點虛假,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