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兩國同為東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韓國的外語教育政策對促進韓國經濟騰飛有著重要推動意義。韓國政府把外語教育放在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外語教育政策,推動了外語教育迅速有效的展開。因此,韓國外語教育理念、師資水平、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顯著提高。鑒于韓國和中國的教學背景與教學對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擬縱向考察韓國和中國的外語教育政策,通過比較分析異同,為中國外語政策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實行提供參考與借鑒。
韓國外語教育政策歷史回溯
一國外語政策的制定,往往反映出國家經濟實力、國家安全政策、社會文化環境、外語教學理念等的變化。韓國七次教育改革中,外語教育政策也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社會進步、國民語言文化需求而不斷變更。
韓國建國初期(1954年-1963年),百廢待興,經濟力量薄弱,外語語言環境缺乏,因此,第一次教育改革中提出外語教育的目標是“掌握基本語法、會話能力”。這種低要求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相適應的。第二次(1963年-1973年)和第三次(1973年-1981年)教改時,隨著韓國經濟復蘇,急需大量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外語教育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為基礎,為韓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實用型人才。第四次(1981年-1987年)和第五次(1987年-1992年)教改時,隨著韓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語教育需培養能適應國際舞臺并能發展韓國文化的高級語言人才。第六次教改(1992年-1997年)開始,政府提出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外語教育由語言使用中心向語言交際中心轉變。第七次教改(1998年至今)的教育目標從強調整體教育轉向個體潛能的發現和個體創造力的培養。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成為外語教育的迫切需求。
我國外語教育政策歷史回溯
建國后,我國外語教育政策演變從歷史的角度可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初創時期(1949年-1955年),動蕩時期(1956年-1977年),政策確立時期(1978年-1999年)和變革時期(2000年至今),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政策和實踐。
初創時期,由于當時的外交政策,學生一邊倒地學俄語。1953年教育部下達了科系調整的決定,直接導致大部分師范院校停辦了英語系。1954年教育部下達通知,初中不開設外語課。這兩項決定造成我國學生外語水平整體降低,高水平外語人才匱乏。可以理解的是,當時的外語政策是基于全國的政治經濟形勢需要。
動蕩時期,上世紀60年代初,由于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政府在外語教育方面采取了兩項重要措施:一是制定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二是建立一批外國語學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七年規劃綱要并沒有真正貫徹執行。
1978年以后進入政策的確立時期。 1978年8月,教育部把大學公共英語和中小學外語教育提到日程上來,強調加快外語教育的發展。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剛開始,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外語教育進展緩慢。外語教育主要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有少部分外國語學院也嘗試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進入新世紀,中國迎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外企、合資企業對各類實用型英語人才需求急增。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以《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開始大學英語改革,提出培養實用性英語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的語言知識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200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培養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的英語交際能力。2010年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因此,外語教育的目標趨向多元化。
中韓兩國外語教育政策分析比較
首先,外語教育政策受到當時的社會歷史階段條件的制約。中韓兩國的外語教育政策作為國家公共政策、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都受到一國外交政策、經濟制度和文化理念的制約和影響。其次,中韓兩國外語教育政策均體現了多元文化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技能成為必須。通過外語教育多元文化熏陶,促進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并最終鑒賞世界性的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創新。最后,中韓兩國外語教育政策均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韓國政府確立外語教育發展戰略,大大促進韓國企業的現代化,實現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外語教育事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韓國外語教育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其一,韓國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定位英語的地位和作用。英語在韓國具有一種戰略資源的意義,被賦予了經濟價值。而中國還缺乏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外語教育的中長期規劃,外語教育政策缺乏有效性和目的性。因此,中國有必要對外語教育進行科學規劃,與國家戰略的目標保持一致。其二,“發展韓國文化”是韓國外語教育目標之一。向世界展示、傳播韓國文化時,良好的英語能力成為一種好的工具、傳播手段。我國外語教學只重視學習外國文化知識,而對于必須依托外語才能實現的本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至今未得到重視。因此,中國外語政策的制定中,應重視發展和傳播本國優秀文化,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其三,韓國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原則。政府資助下創立的全民“沉浸式”英語教育,如英語村、英語街的計劃,使普通家庭中小學生有機會學習地道準確的英語。對中國而言,應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實際需求,承擔起外語教育的公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