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在2014年2月13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對于能及時回應學生提出問題的校長信箱,不少網友“點贊”,但在筆者看來,這實屬學校的正常工作——不回應學生問題的校長信箱,不是擺設嗎?而之所以只要學校進行了回應,就讓學生覺得滿意,是因為還有超過半數的校長信箱,幾乎就是擺設,非但不理睬學生的問題,甚至還會對提問題的學生進行“教育”。據報道,一名重慶大學的學生就直言對校長信箱并不信任。他聽說有的同學寫信投訴輔導員,結果在開年級大會時被提醒說“反映事情不要越級,對學院影響不好”。在他看來,學校里的很多機構各管一處,“不作為的話就已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了,如果還有言語威脅,誰還愿意說話?”
如此看來,校長信箱是否發揮作用,就取決于學校領導對此的態度了。這表明學生相對于校方,還處于弱勢,還難以做到要求校方必須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要改變這種狀況,借助輿論的力量,曝光學校校長信箱的使用情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學校必須重視學生意見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內部管理模式。在美國,大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無處不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這不是校方有高度的自覺性,而是制度和管理模式使然。首先,大學招生和學生管理,實行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一名學生可自由申請若干所大學;進入大學之后,如果對學校的教育、管理不滿,可申請轉學(轉專業更是家常便飯)。這種招生、管理制度,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而學校時刻有被選擇的壓力,不敢怠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