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平在2014年2月12日齊魯網撰文指出:調查顯示,2013年,超六成大學生逃離北上廣,回到二三線城市謀職。筆者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說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們能正確看待自己,思考問題和選擇工作更加理性。是成熟的標志。
我們看到,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內陸,落后地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迅速跟進,很多中小城市跟一線大城市的生活差距逐漸拉小。兩相比較之下,大城市生活的壓力和艱辛顯得尤其清晰,勾動了大都市闖蕩的人們那根思鄉的神經。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在都市工作的人、甚至許多白領也選擇返鄉就業。他們返鄉并不是想重演父輩們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是家鄉小城市的許多單位在向他們招手,憑著其所學的知識和在大都市打拼多年所積累的先進經驗,到了新單位如魚得水,深得單位領導或老板的賞識,很快就能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發展上升的空間十分廣闊,待遇自然也不會比原單位差,甚至更好。再說是生活在鄉情、親情、友情之中,其生活質量遠非大都市可比。因而,回鄉發展開始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選擇。家鄉的領導和老板們嘗到了“白領返鄉”甜頭后,自然會加大力度筑巢引鳳,吸引更多的鳳凰返鄉。形成了良性循環。
但是,這種現象也像一把雙刃劍,給一線城市帶來了諸多煩惱,如用工荒、技術骨干流失等,這些確實值得引起重視和反思。因此,這就逼迫大都市決策者們必須在留人留心上下力氣做文章,以改變這一尷尬的現象,重拾人們對大都市的向往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