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有多起教育腐敗事件被引爆。四川大學副校長安小予涉嫌嚴重違紀,屬于高校多發的“基建腐敗”;浙江大學副校長、學術帶頭人褚健落馬,涉嫌科研腐敗;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被捕,涉嫌招生腐敗;全國教育規劃辦被曝管理漏洞、行為不規范,規劃辦主任引咎辭職,涉嫌管理腐敗。腐敗的高發和在不同方向蔓延的多樣化態勢,突顯了教育腐敗的嚴重性。
與經濟領域的情況不同,在經濟活動中,各種制度、法律是相對明確的,對犯罪的定性也比較容易。但是,招生、科研和學術管理等,既有制度建設的先天不足,也存在價值觀的差異,對問題的嚴重性、罪與非罪的認定要困難得多,以至于高校和管理部門經常采取大事化小、拖而化之的態度。然而,就危害性而言,學術腐敗、管理腐敗的后果,要比個人貪污、吃喝超標、出國違紀等更為嚴重,因為它損害的是教育研究整體的水平和質量、風氣和信心。因此不能見怪不怪,不以為然,而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抓住這些腐敗事件作為深入改革的契機,將教育腐敗的重災區轉變為率先改革的實驗區,亡羊補牢,開展實質性的制度建設,有效防范和遏制教育腐敗,重建教育的公信力。
(博客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e5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