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剛進小區,就碰到有父母帶著孩子要去游泳,帶著游泳圈,孩子已經把泳衣穿在身上,五顏六色。回到家里,兒子也剛到,汗流如注,渾身濕漉漉,我問他是打籃球去了還是游泳去了。他就笑,覺得自己打得很有成效。他說他的衣服能擰出水來。暑假剛開始,兒子就決定天天下午去打球,以期兩個月后以嶄新的面目出現在同學面前,又高又瘦,他認為打籃球能像抻面條一樣把他抻長了。他對運動的愛不純粹,不是以健身為目標,而是以改變體型為出發點,耍酷,希望女同學見到他漂亮的投籃能尖叫鼓掌。不管怎么樣,他愿意運動還是好的。謝天謝地,沒有遺傳我的懶得動。
有一次,我看見兒子的投籃,命中率還挺高,那些動作也不知道標準不標準,但肯定有作秀和炫耀的痕跡。他一次又一次地奔跑和跳躍,籃球一次又一次奮不顧身撲向那個筐,或中或彈開或擦邊,不知疲倦。讓他休息一下都不肯。
體育運動有時會讓人瘋狂。一舉一動看來像是骨骼和肌肉的配合,其實身體的呼吸、血液循環等器官都熱切參與了,大腦皮層的興奮,體溫的升高,心跳的加速,整個身體像高速運轉的機器,欲罷不能,氣場十足,別說運動員本身,連觀看的人都臉紅耳赤,熱血沸騰。比如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賽,有人在微信上寫“現在睡覺去,夜里2點半準時起床”。世界杯的夜晚總是不平靜的。有幾個深夜我被喧鬧吵醒,朦朧中以為有人醉酒,再一細聽,是世界杯的激動觀眾,隔著地域隔著時差隔著屏幕。
小學一年級玩雙杠時手一滑,頭先栽到沙坑里,如果沙子再深些,我估計就像沙漠中的一棵仙人掌插在那兒了。不知道是不是那時留下的陰影,我對體育運動不是很熱哀,中學體育課的長跑呀仰臥起坐呀都是老師睜一眼閉一眼讓過關的,學校的運動會我永遠只是啦啦隊員。那時市區原來有個體育場,俗稱“馬肚底”,現在已經是一個休閑公園,花花草草。為什么叫“馬肚底”,有說其實是誤稱,應該叫“馬道底”,舊時一條馬道的盡頭。時代變遷,歲月更替,有的名稱實在不好追溯,人們叫著叫著,叫順了,散開了,就那么流傳,嚴謹是專家學者們的事,人們更喜歡朗朗上口。那時“馬肚底”不單純是體育場,因為大,它的功能很多,舉辦大型集會、表演活動,甚至是商業貿易,能買到東西,能吃刨冰,能唱露天卡拉OK能跳舞。我對“馬肚底”的最后印象就是短期的集市,搭架子賣各種商品,我們進去逛,地上是被踩得長不起來的草芥。一個女商家染了發,不是本份的黑,色彩濃烈,記憶深刻。這跟體育離得很遠了。好像體育是運動員的事,與他人無關。可是聽老人們聊天說1933年10月,“馬肚底”這里就舉行過運動會了,新建的司令臺和較合規格的跑道,參加的運動員有社會組和學校組,學校的選手比較多。我不由想像當時的情景和可能設置的項目,運動員不一定有統一的服裝,即使有,應該也是最簡單的白色。一展矯健的四肢,揚著朝氣蓬勃的臉,搖旗加油的吶喊應該都有的,古今一樣。
其實漳州體育活動自古就很興盛。放風箏、舞獅舞龍、賽龍舟……特別值得一提還有武術。漳州民間的武術活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習拳尚武的風氣盛行,許多青年去參加武科考試。還是讓數據說話吧,先后有武舉人857人,武進士130人,武壯元和武榜眼各1人。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上,祖籍漳州的吳傳玉在男子100米仰泳以優異成績創下新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留下的第一項比賽紀錄,被稱為中國奧運會第一人。漳州籍運動員一批又一批被選入國家隊和省隊,他們在各種賽事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為國爭了光,為家鄉人民爭了光。漳州新華北路至今還聳立著女排三連冠紀念碑,1985年建的,成為漳州市區標志性建筑之一。漳州素有“排球之鄉”的譽稱,這座紀念碑見證了中國女排最初的拼搏歷史。看到它就一定會想到曾經的中國女排主教練漳州人陳忠和和他那著名的微笑。失意時成功時保持微笑,這不僅是賽場上,也是漫漫人生路上所需要的態度和精神。
人們對體育運動的概念不斷更新,像踢足球古時叫蹴鞠,是娛樂體育,不是競技體育,北宋高俅就是以踢足球發跡的,與他同朝的宰相李邦彥也是足球高手,曾自詡“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似乎輕輕松松就把球踢了玩轉天下了。據傳漢高祖劉邦和他父親也都是蹴鞠迷,劉邦專門在長安建造了足球場——鞠城。不知道那是不是史上第一個高規格的足球場。漢代還有蹴鞠舞。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更是把女子踢足球寫得儀態萬方,“蹴鞠當場二月天,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簡,紅裙曳起露金蓮。幾回踢去嬌無語,恨煞長安美少年。”這簡直就是技藝表演,賞心悅目,哪里是現代綠茵場上風云際會的比賽。還有角抵,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是一種類似摔跤、拳斗一類的角力活動,一種力量型的較量,到了秦漢時期,因為執政者的需要,把角抵變成了一種游戲節目,和歌舞雜技并稱百戲,很拿得上臺面,皇帝在京城宴會就以角抵表演助興,還用來招待外賓。現在柔道呀相撲等似乎又還原角抵原來的人體相搏,力量抗衡,非得分出個勝負輸贏。
我以前不做運動不注重鍛煉身體,不代表我放任孩子也這樣。現在的電子產品太多,為防孩子變成宅男,整天沉溺手機電腦,從小我就很注意兒子的戶外鍛煉,帶他放風箏,去登山,讓他練乒乓球,學游泳,跳繩子,打籃球。
練乒乓球時兒子還小,教練毫不留情,要他們一趟趟地跑樓梯訓練耐力,一個擊球的姿勢一做就是好幾個月。有時我忍著心疼看著大汗淋漓的兒子想,專業的運動員訓練強度要比這個大多了。游泳的時候他游了幾圈說累了,要上岸,孩子他爹鼓勵著他多游了幾個來回,孩子竟然也做到了,體力和耐力比當初好多了。在體育鍛煉中,孩子的身體一直不錯。看著孩子咬咬牙繼續比劃那枯燥的擊球動作,或是擦掉淚返身跳進水池里.或是為了趕上同伴加緊練習跳繩時,我想,孩子鍛煉的不僅是身體。
當初看我一趟趟地送兒子去練乒乓球,父親說小時候孩子多,大人只關心工作賺錢,吃飽肚子,根本沒有想什么鍛煉身體。現在確實不同了,全民健身,大眾體育的時代。街上經常能看到驢友,頭盔護膝全副武裝,蓄勢而發,總在路上似的,或者是跑步者,背心短褲,白毛巾繞脖間,淡定地穿過人群車流,執著向前。還有人堅持每天早晨都去九龍江游泳,無論春夏還是秋冬。小區里的健身器械上總有人。人們邊運動邊聊天,像舊時聚在井邊或汲水或洗衣一邊拉家常一樣。夜晚來臨,大媽們也有去處,跳廣場舞,節奏歡快些的旋律舒緩些的都有,好幾攤,各取所需。我家樓下的鄰居就天天去,有時約我,我各種推辭,其實我是不想去,雖然跳這個舞不分年齡,我還是不想這么早就進入廣場舞的隊伍。我散步去,散步也是很好的運動呀。等50歲我再去跳廣場舞,只是那時的背景音樂和舞步不知道會換成什么樣的了。
福建省第十五屆運動會在漳州舉辦,很多熱愛體育的漳州人樂壞了。一看省運會的開幕式在10月22日我也樂壞了,是我的生日,閉幕式是10月30日,兒子也樂了,是他的生日。真巧呀。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關注體育盛事,因為就在家門口。以前看奧運會只關注金牌數了。金牌數能激勵人,但參與應該比輸贏更重要,能從比賽中體會和分享到奮發、堅忍、進取、不放棄或團隊合作等精神更重要。
不過我一直不明白的是,為什么家務勞動不能列入體育運動項目,在我拖地的時候在我擦窗子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充分調動了呀,出汗了,也出成果了,地面亮窗子透。丈夫順手塞了個杯子給我,說算,冠軍,給你頒個獎杯,喝口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