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就像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絕大多數在發生前已經有跡可查,自殺者會在言語和行動上表明自殺的意圖。常常談論自殺只是一方面,有人還會在寫作、談話中透露自殺的方法甚至時間,他們會閱讀很多與自殺相關的文學作品。
事實是,四分之三的自殺者事先都曾告訴別人自殺的意圖,或者出于發泄的目的,或者是一種呼救。
很多時候,是人類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殺者的生命。自殺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轉意。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自殺研究專家喬伊納說:“每一次成功的自殺對應的是20次失敗的嘗試。”很多情況下,第一次自殺只是試探性的,割脈時可能刀口很淺,服用的藥物劑量也不一定致死,但自殺者會不斷地通過嘗試積累“經驗”,直到成功為止。
有些人一心自殺卻沒死成,也有人只是想嚇唬別人一下,卻因為選擇的手段非常致命而一次成功。許多自殺者其實對生活依然抱有希望,很多人會在遺書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留戀,只不過他們沒有機會了。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創始人費立鵬和學者吳飛都發現,很多自殺成功的中國女性只是一時沖動,并沒有那么大的決心。
許多自殺的案例遵循著這樣的路徑:自殺—未遂—情緒漸漸好轉—親人朋友放松警惕—再度陷入自殺情緒—再次嘗試自殺。
可見情緒好轉并不代表自殺沖動真正消除,周圍的人一旦放松警惕,很可能就給了一個人自殺成功的機會。
自殺作為一種應激性的行為,多數由生活中的突發性事件引起,比如說:失去親人、朋友、配偶,健康出現嚴重問題(癌癥患者自殺率很高)、財產遭受損失、權力和尊嚴受到挑戰、遭遇挫折等等,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
在許多名人的自傳中都會提及自己“那時連死的心都有了”,可見自殺的想法非常普遍。根據調查,30%的韓國人曾有過自殺念頭;河南省疾控中心調查發現,22%的初中生和26%的高中生曾想過自殺。
在美國,自殺的人中90%之前被診斷患有精神障礙,而根據費立鵬的數據,中國的自殺者中只有63%的人有精神疾病,吳飛的調查也證實了這個數據。
換句話說,西方的自殺更多的是一個醫學問題,而在中國因為大量自殺行為并不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所以自殺成了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這是最常見的誤解。心理咨詢行業的從業人員通過大量研究和事實證明,與人談論自殺的想法、過程、工具、準備等,有利于幫助一個人考慮清楚生死問題,激發人的求生本能。
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明確禁止自殺,這可能從客觀上降低了自殺率,埃及、西班牙、希臘這些宗教信仰普遍的國家確實自殺率非常低。但同時,自殺率排名靠前的幾個國家里,奧地利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信奉天主教,哈薩克斯坦70%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佛國”不丹的自殺率也相當高。
很難在社會階層和自殺率之間找到確切、各國共通的聯系,如果一定要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只能說,自殺率在各個階層都差不多高,但是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
例如在中國,農村的自殺率就遠遠高于城市;而在多數發達國家,自殺率呈現出“U”形分布,社會底層和高收入群體的自殺率明顯高于普通中產階級;但是在日本,自殺率最高的又恰恰是中產階級。所以說,如果不談具體的國家和文化氛圍,自殺率與階層就沒有必然的聯系。
當然不是,第一條已經提到,有人很可能嘗試了20次之后才自殺成功。人們常用的自殺方式的成功率都沒那么高,而且過程非常痛苦,更毫無體面可言,不信,請往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