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〇一四年七月五日
地點: 北京新星出版社十層陽光咖啡廳
人物: 李靜、孫郁、過士行、寧肯等
《必須冒犯觀眾》是李靜近年來文藝評論隨筆的集結,出版社特意邀請來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劇作家過士行、小說家寧肯來同李靜圍繞這本新書展開一場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冷漠癥”的對談,媒體人出身的作家莊秋水擔任主持人。舉辦活動的咖啡廳很迷你,玻璃天花板上種滿了各色綠植,前來捧場的讀者不多但各個都帶著一臉認真,整個對談的過程都很“靜”,當然,這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的假象。
作為主角,李靜先講了她的寫作歷程,她坦言,寫作之于她是一個自我喚醒和自我拯救的過程,只是因為對客觀細節的觀察力非常差而不得不做起了批評家,“批評家過的是一種建立在閱讀之上的‘二手生活’,每個立志寫作的人,都是奔著‘一手生活’去的。”
“這個時代對文學已經不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了,文學批評更是如此。誰還讀文學呢?誰還看文學批評這種東西呢?”原本,她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能夠出版新書的感激,但這句話顯然戳中了其他嘉賓的“痛點”,引得他們相繼發言。
“我不相信中國文化有盛世,每個時代的問題都特別多。但是今天的問題尤其多,這就是由于文化生態被破壞了。”這是孫郁為文學冷漠癥找出的病因。他提到了兩個美國人,一個是喬布斯,“他說蘋果不是產品,它是藝術品。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美的精神是滲透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里面的。”另一個是他女兒在紐約的房東,“她是普通的公司職員,下了班就看小說,她在跟我講馬爾克斯的時候有自己的判斷。”
相比較孫郁的中外對比,過士行則將矛頭對準歷史原因,“我們從秦始皇開始到現在一直就在破壞這個文化生態,現在呢?還要再加上實用主義的引導和惡劣的生存狀態。”他甚至斷言:“我覺得如果這個民族再有50年,或者100年在實用主義引導下創作的話,可能我們的文學就消亡了,這非常可怕。”
眼看現場的氛圍轉變成了一種對文學現狀和文學冷漠癥的痛批,莊秋水出面發揮了她主持人的作用到底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她自己率先給出“治療方案”重新重視故事的重要性,“對于故事的需求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一個需求。在西方國家,哪怕你寫一個文案,做一個匯報,都是在講故事。而我們今天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講故事,我個人其實對文學特別有信心,但這種信心需要一個故事的復蘇。”
隨后發言的寧肯也沿著這個方向給了現場讀者一些信心,他陳述了社會安全感缺乏的客觀事實,“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安全感,你還有心思讀書嗎?如果國家慢慢走向一個安全的小康時代,我們的閱讀時代才會真正到來。”隨后,他將目光轉向在座的讀者,說:“我并不認為真正愛好文學的這個群體人數特別少,只是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島式的存在,只是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就像今天的這個小小的活動,讓一些孤島跟我們坐在一起。”話音未落,掌聲響起,之前已經down到冰點的“孤島們”終于在這番溫暖的描述中找到了回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