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壹讀的人知道,壹讀剛推出一款新產品“拍呀”。簡單來說,我們每天會拿出還不錯的東西有形的、無形的,放在壹讀微信上供大家拍賣。拍賣游戲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價高者得”,只要有足夠的錢(因為在網上玩,你還需要有足夠的網速),就能拍得想要的東西。
但壹讀“拍呀”和索斯比、佳士得不一樣,那里整一個向日葵,動不動就好幾億美元,但“拍呀”不花錢,只花你的節操。“節操”有兩個標準解釋:第一個解釋是“氣節操守,檢驗靈魂的試金石”;第二個解釋是,壹讀“拍呀”的虛擬貨幣。
所以,想玩“拍呀”,必須有節操,有足夠多的節操,不怕多,越多越好,掉地上的節操該撿起來就撿起來。還不夠怎么辦?可以自己賺節操,目前,賺節操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微博、豆瓣、人人網上分享壹讀的文章;二是買《壹讀》雜志。“拍呀”會迭代,以后我們會有更多的賺節操方法。
過去幾周,我們陸續推出了一些拍品,比如汪峰演唱會的門票、周杰倫演唱會的門票、錘子發布會門票、定制酒店的門票,以及N種輕幽默、有情趣的玩意。前不久我把自己也賣了如果你喜歡我,你可以拍得和我喝咖啡的機會。不客觀地說,我覺得這是“拍呀”推出的最有價值的拍品。
其實,我在半年前就在壹讀內外講過“拍呀”這個構想,想法來自我們當時的新媒體部門。他們一直有個傳統,定期分享全世界最好玩的東西,無論應用還是游戲。有一次他們分享了一個拍賣的“游戲”,我們仔細研究發現,那個拍賣雖然在網上進行,但還不那么互聯網,于是我們想換個思路玩拍賣:假如用戶不需要花錢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不是更有吸引力?
用戶是誰?就是喜歡壹讀的人。他們這兩年來讀著壹讀、看著壹讀、轉發壹讀、購買壹讀、點贊壹讀,沒有他們的支持,壹讀不會走到現在。我們一直在考慮,用什么回饋他們?于是有了“拍呀”產生的邏輯。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支持我這樣做,包括一些我非常好的朋友,理由很多,比如,如果方向是對的,BAT為什么不做?很簡單,BAT做不做,不是我做不做的理由,我們做“拍呀”,就是想服務好壹讀的用戶,如果這幾十萬人滿意、開心,我就開心了。“拍呀”運行兩周余,后臺數據讓我有些震驚我們的服務器不夠了,要買更多的服務器,要不就崩掉啦。
還有朋友對我們的虛擬貨幣“節操”很感興趣,有個女孩在我的朋友圈留言說:“我真奇怪啦,誰都知道你這人沒節操啊,沒節操怎么還能送節操,那你這節操從哪來?”笑罷說,把虛擬貨幣定為“節操”,只有壹讀才有這樣的思路,拍賣時拍著拍著發現……我的節操不夠了。
但“節操”不是我的想法,而是壹讀主頁君賈曉磊的主意。寫這篇文章時,我又核實一遍“節操”一說怎么來的,原來這個工程師出身的小伙子,聽說公司給“拍呀”征集名字,于是一拍大腿說,“就用節操吧”,一致通過。
“拍賣不用錢,用節操”,這絕對是天才創意。我告訴曉磊:你會被寫入人類拍賣史的。
我就壹說,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