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十幾年后,萊溫斯基主動出擊求被“忘掉”。5月8日,她在美國《名利場》雜志上刊文,希望即便希拉里參與2016年的總統競選,媒體也不要再重提舊事。不過從以往情況來看,似乎很難如愿。
事實上,萊溫斯基的媒體曝光率一直以來都和克林頓夫婦的政壇活動頻率成正比,她常被動地被媒體推向輿論的中心。1999年,希拉里參選紐約州參議員,美國廣播公司就在電視采訪中逼問萊溫斯基是否會為希拉里投票。
而在九年后,希拉里參選美國總統時,萊溫斯基干脆選擇在媒體面前徹底消失。英國《泰晤士報》采訪了她的好友芭芭拉·哈斯頓。但后者不愿透露萊溫斯基的行蹤,并稱萊溫斯基的規避原因與希拉里競選有關。
奧巴馬當選總統后,希望在內閣中引入“克林頓時代元素”,希望邀請萊溫斯基進入白宮工作。萊溫斯基不得不再次面對媒體,通過律師聲明“對此感到榮幸而謙卑”。但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和萊溫斯基小心回避的態度相似,希拉里對萊溫斯基也是盡量避免。唯一的例外是2003年,希拉里在接受英國獨立電視臺采訪時首次表示她對萊溫斯基感到非常“同情”,但此外很難找到希拉里的公開回應。
不過,希拉里也經常不得不和“萊溫斯基”相遇。據《京華時報》報道,2012年希拉里出訪埃及時,抗議示威者高喊:“萊溫斯基”,讓“希拉里,滾回去”。
但相比萊溫斯基的低調,希拉里顯然更懂得如何“經營”這一關系。美國獨立性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希拉里從上世紀90年代成為第一夫人到2012年作為美國國務卿退休,她的支持率在萊溫斯基丑聞期間達到最高點。
在2008年參與美國總統競選時,希拉里也曾利用丑聞開玩笑:“我上任之后要面對本·拉登這樣的‘壞男人’,不過我的過往經歷表明,我有能力對付‘壞男人’(指克林頓)。”

目前,希拉里還沒有決定是否參加2016年美國大選,但共和黨早已擺好了架勢準備迎戰。早在今年1月,共和黨就開始重提萊溫斯基事件。而在萊溫斯基發表文章的前一天,共和黨人還在一篇媒體文章中稱克林頓時代的許多負面新聞最終變成了笑話,但人們已經忘記了細節。有美國媒體認為,共和黨重提舊事的目的,是向美國年輕選民灌輸克林頓時代的負面印象。
不過,美國年輕一代似乎對這段舊聞并不感興趣。《名利場》的文章曝光后,美國Slate雜志對兒童時期經歷了萊溫斯基事件的一代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18~29歲的美國年輕群體中,只有10.41%的人對萊溫斯基非常了解,而更多的是記不太清,甚至根本不記得,分別占受調查者的30.77%和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