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見報的傳銷案,被稱為“廣西第一傳銷大案”,涉案人數高達7300余人。《新京報》報道說,他們注重文化教育,甚至每天早上開早課,齊聲朗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典。
國學熱興起,最熱的書除了于丹的著作之外,莫過于《弟子規》。許多企業老板愛讀,也推薦給員工讀;各種國學少年班,它也是必讀經典。現在,它成了傳銷組織進行文化教育的新利器。
備受推崇的《弟子規》,是什么書?
《弟子規》誕生于清朝康熙年間,其作者李毓秀是一名山西的私塾老師,一輩子沒考上舉人,是個秀才。他還寫過不少關于“國學”的著作,比如《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只是這些書基本上沒怎么傳世。
不過李毓秀在寫兒童讀本上有一定成就。當時清朝的幼兒教育讀本大多語言艱澀難懂,李毓秀借鑒前人所著蒙書,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編撰出了《訓蒙文》后修訂更名為《弟子規》。
此書因為語言較為活潑簡潔,備受當時老師和學生們的青睞,成為私塾和義學的童蒙德育課本。
不過現在看來,這本清代的“幼童行為規范”有不少地方與現代精神相悖,也與儒家經典不符。比如“號泣隨,撻無怨”,只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順從,與健康人格相逆,更無獨立意識可言。而儒家真正的經典《論語》里,孔子說的是:“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如果父母做錯事,孩子要和顏悅色地勸說,即便勸不了,也得恭恭敬敬,不要抱怨。
那么,這樣的書為什么成為傳銷組織的經典?
傳銷組織實質上是一個層次分明、等級森嚴、行為有序的群體組織。有權威也就會有順從者。社會心理學認為,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喪失理智的事情。如此一來,在傳銷組織中,對于權威的尊重,便會演變成服從。這也就是《弟子規》讓他們青睞之處表面上讀《弟子規》是為了學會感恩,實際上是為了灌輸上下尊卑的觀念。
所以,《弟子規》中被傳播最廣的,就是那幾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簡單來說,就是上層的話,下層一定要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