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銀行家,那么世界將會怎樣?”007系列電影里,詹姆斯·邦德這句臺詞馬上就要變為現實如果你想逃稅,瑞士銀行家也不能相信了。不過,這些年為了堅持保密制度,瑞士的銀行已經吃了不少苦頭,所以也怪不得他們。
本月,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簽署了《稅務事項信息自動交換宣言》。這被認為是瑞士在銀行保密制度上做出了妥協。
盡管瑞士銀行家協會發言人韋爾納表示,除稅務機構以外,其他機構或第三方無權得知客戶信息。但在媒體眼中,這意味著瑞士銀行業已經失去了保密的傳統競爭優勢。
瑞士銀行業的保密傳統可以追溯到16世紀,但銀行保密制度在1934年才被正式寫入法律。
大蕭條后,德國和法國向瑞士施壓,要求銀行公開儲戶信息。出于利益考慮,瑞士政府出臺了《銀行及儲蓄銀行聯邦法案》,規定儲戶可以使用匿名手段存款。如此一來,財產的真正所有者可以永遠不會被外人得知。銀行業相關人員也必須嚴格保守客戶機密,否則會受到監禁和罰款的處罰。
因為涉嫌協助偷稅,美國的法院向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開刀,以5780萬美元高額罰款直接把這家兩百多歲的銀行罰到停業。
但在二戰后,保密制度一度給瑞士銀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原因是猶太人的存款和納粹贓款都取不出來了。
據國際猶太人組織估計,猶太人二戰之前存在瑞士銀行里的存款有100億美元之多。由于納粹的猶太種族滅絕政策,取款必需的憑證也在戰爭中流失。瑞士銀行業以無法提供死亡證明為由拒絕了猶太人的提款請求,由此引起了軒然大波。數十年來,瑞士國內外的輿論都為此對銀行家們口誅筆伐,一些人還通過美國法院爭取到了瑞士銀行的賠款。
瑞士銀行業的不透明還帶來了另一個污點:二戰期間,納粹將其從各地掠奪的黃金中的一部分藏在瑞士銀行,估值5億多美元。由于戰后無法對證,瑞士銀行堅持否認,直到1989年,“納粹黃金案”被徹底揭發,瑞士銀行才承認了此事。
瑞士銀行和洗錢也脫不開干系。據國外研究組織估計,瑞士銀行業的存款中,有1500多億美元與獨裁者和國際黑社會相關。美國、歐盟及一些國際組織都在為追回這些“黑錢”不斷向瑞士施壓。
由于可以利用保密制度瞞報收入,瑞士的銀行還成了富人偷稅漏稅的避風港,因此也成為各國打擊涉稅犯罪的靶子。這似乎也是保密制度給瑞士惹來的最大麻煩。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紛紛希望通過保稅的手段來減輕本國的債務,瑞士因此引發了廣泛的不滿。為解決偷稅問題,英、德兩國曾與瑞士簽過協議:兩國公民在瑞士銀行存款,須由銀行代儲戶照章納稅。作為交換,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不受兩國干涉。但歐盟對這些協議并不認同,認為有保密制度在,銀行代繳的稅款沒法保證準確。
真正讓瑞士作出妥協的,是美國施加的壓力。
據《華夏時報》報道,2008年,美國稅務機關認為瑞銀集團幫助2萬名美國人逃稅,逼迫瑞銀繳納了7.8億美元罰金,并獲取了一部分客戶信息。
2009年,瑞銀又涉嫌幫助美國公民偷稅,瑞士政府只得同意把顧客信息轉交美國,而瑞士也損失了1/4 的銀行存款。
出于同樣的原因,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法院在2013年向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開刀,以5780萬美元的高額罰款直接把這家兩百多歲的銀行罰到停業。
面對國外的壓力,保密制度的“民眾基礎”也在萎縮。據人民網報道,歐盟最近一次提出有關放棄銀行保密制度的要求后,大部分瑞士人都對歐盟的要求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偷稅漏稅已經不是簡單的財政問題,而是種嚴重的犯罪行為。
在保密不再成為賣點后,瑞士銀行家在如何吸引客戶上只能換換腦筋了。《經濟學人》認為,瑞士銀行家們已經開始實施“B方案”,注重開發不穩定國家的富人客戶,以穩定性吸引他們。會不會繼續挨罵不好說,但至少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