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一片看起來時不時會突然翻轉的叢林。盡管越南政府做出承諾稱,會對在5月13日越南打砸中資企業事件中受沖擊的中國企業進行補償,也稱抓獲了1000多名疑犯,但越南暴徒的負面形象通過這件事被放大了好幾倍。
之前,華商們接觸最多的暴力罷工,已讓他們心有余悸—越南《投資報》報道,從2006年至今年4月,越南全國共發生罷工逾5000起。如此高頻率的罷工,根據一位長期在越南工作的臺商的解釋,其背后也有戰爭的原因。越南多年的戰爭帶來了男少女多的人口狀況,政府甚至有一段時間承認一夫多妻制,男性地位被抬升的結果是,養尊處優的男性此后對工作顯得并不盡力。
現在,這種人口現狀已經改變,據越南官方媒體2013年報道,男女的出生比例為100名(女嬰):112.3名(男嬰),為了挽回“失勢”的女性,越南有關部門甚至決定對生女嬰的家庭發補助金。但男女的社會地位尚未發生太大變化,現在越南的街上,多可見擺攤的女人,而男人則在喝咖啡。
越南長期被當作東南亞的不穩定因素,但同時它又曾與多個大國有過糾紛。
“我們越南人,和中國人打了1000多年仗,和法國人打了100年,和美國人打了十年—不單是美國人,也包括澳大利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人也打了好幾年。”

越南人常常將這些歷史掛在嘴邊。曾經的戰爭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成為了越南現在發展的因果。在相當程度上,這些國家塑造了越南的世界觀,而越南的世界觀也影響著這些國家。
中國人所熟悉的“郡、縣、道、省”行政區劃,給越南人帶來了農耕文明社會的秩序感。而按照部分越南輿論的說法,古代中國也給越南帶來過失序感。
古代中國給越南帶來了來自中國內地的城市規制—中國人所熟悉的“郡、縣、道、省”行政區劃,給越南人帶來了農耕文明社會的秩序感。而按照部分越南輿論的說法,古代中國也給越南帶來過失序感,也就是令越南人記憶深刻的古代戰爭。
以“二征夫人”為例,即兩位征氏女性,是在越南與中國古代漢朝的戰爭中死去的。各地也有紀念二征的祠堂,和以她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甚至越南首都河內,有一個郡就叫二征夫人郡。
1956年11月,中國總理周恩來訪越期間曾親自到河內“二征廟”獻花圈,對這兩位女性表示敬意。
但中華文明對越南2000年來的影響,的確讓越南有了今天的許多客觀存在、風俗與慣例。比如說二征夫人郡的“郡”。越南的行政區劃如郡、縣、道、路、鎮、府、州、省等,都來自中國,1996年越南還有過“河北省”。不過,那些古代中國朝廷命名的地名,如演州,都分布在越南順化以北,也就是說,古代中國對越南的實際影響力,也就到此為止。
這些只是流于鄉野的習俗,在廟堂之上,中國人甚至曾直接參與塑造了越南政治領導層的面貌—越南曾經的五位政治局委員、22位部級領導,都是在中國培養起來的。
上世紀50年代,越南抗法時期,一批干部子弟被送到中國學習,為抗法戰爭和以后的國家建設培養人才。這個時期也是中越關系最密切的時候。當時兩所著名的學校,其中一所建成了越南學校紀念館,就在如今廣西師范大學校內。廣西師大也是現在中國招收越南留學生最多的學校。《廣西日報》2010年統計稱,它已先后接收了5000余名越南留學生,現任越南駐華大使阮文詩的孫女便在2010年進入廣西師大讀書。
而在中越關系緊張時期,曾有28萬越南華僑如潮水般回歸中國境內,其中的16萬人后來被集中安置在中國南方四個省份的86個華僑農場當中。廣東的小嶺華僑農場接納了其中的1000人左右,當地人形容第一次見到這些越南難民時,覺得衣服稀奇古怪,像電視里的古裝戲,女性還穿古老灰布唐裝,對襟,長寬袖—這就是越南的民族服裝“奧黛”。
而現在的中越關系,在美國《大西洋月刊》的描述里,中國是越南離不開的存在—文章稱,目前美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國,但中國向越南輸出了棉花、機械、化肥、電子產品以及各種消費品,是越南最大的進口國,“離開了中國的廉價產品,越南的經濟就無法運轉。”
左右為難,或者說“騎墻”,是越南對中美兩國的態度。

一位前南越將軍,在其回憶錄《二十五年蹉跎歲月:至西貢陷落之印支戰爭南越將軍回憶錄》中稱,“越南仿佛迷失在新的地緣政治重新排序和在南海地區日益緊張的中美關系之間—越南本身陷入了一種無解的政治兩難。”
越美兩國繞不去越南戰爭。
從1961年到1971年間,美國為了讓雨林中的越軍顯形,使用了落葉劑—約8000萬升落葉劑所噴灑的面積占越南南方總面積的10%,覆蓋3181個越南村莊,殃及480萬人。落葉劑帶來的二惡英,留在噴灑地區越南百姓的血液中,其含量比普通人高出135倍。越戰中曾在南方服役的人,其孩子出生缺陷率高達30%,比如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沒有眼睛。
除此之外,還有地雷和彈藥。據統計,美軍在越戰期間使用的地雷和彈藥,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46噸之多,相對于當時的越南人口,人均達280公斤。截至2009年,已有4.2萬多人死于越戰遺留下來的地雷和未爆彈藥,而完全清除這些彈藥需要100年。
現在,美國大多數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都有整架整架的有關越南的圖書,有關這個在國際上并不起眼的國家的書籍數量,可能與中國、日本等國家的相差無幾,只是,走近一看,發現這些書并不是有關“越南”的,而是“越南戰爭”的。
越戰對美國來說是一次失敗的戰爭,失去的5.8萬個生命并不容易釋懷。甚至越戰剛結束時,對于如何接待蜂擁而至的越南難民,美國各地的態度并不友好。最后,美國政府有意將他們按西部33%、南部40%、東南部7%、東北部20%的比例,分散至美國各地,以免他們聚在一起形成“種族飛地”。
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主辦的期刊《東南亞縱橫》統計,1964年全美只有603名越南人,隨著越戰結束后大量難民逃離越南進入美國,到1990年已增至61萬,2000年上升至112萬,超過日裔,成為美國第四大亞裔族群。
美國人用戰火持續拉鋸北越與南越之間的北緯17度線,于是被擠壓出的南越人背井離鄉來到美國,用這種方式重新去塑造那里的生態。
美國人用戰火持續拉鋸北越與南越之間的北緯17度線,于是被擠壓出的南越人背井離鄉,用這種方式重新去塑造美國國內生態。而現在,擴大對越軍事方面的援助,在美國國會仍是敏感話題。況且自1984年后美國對越南一直實施武器禁運。
美國在亞洲的五大軍事同盟里,也沒有越南。越南此次與菲律賓結成“共斗體制”對抗中國,兩國背后與美國關系的牢靠程度是不同的—菲律賓曾經是美國的殖民地,兩國長期保持軍事同盟關系。
不過近年來,卻是越南與日本這個二戰時期的侵略者最“蜜月”的時期。在過去,越日關系一直以經貿為主,比如日本長期是對越南援助最多的國家,每年提供的援助達8000萬至1.2億美元;而現在,隨著中日釣魚島問題的升級,越南和日本逐漸建立起戰略伙伴關系。
2013年是越日建立外交關系40年。是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以后首次出國訪問的國家就是越南。提供援助是日本改善和發展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重要方式。越南人對日本的印象,頗有好評,雖然中國與越南的貿易額遠在越日之上(比如2009年,中越比日越多出72.9億美元),但由于對中國是入超,越南人對中國貿易多有怨言。
在國際關系里,越南則以支持回報日本。比如日本在尋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上,越南外長曾說過“不管受到何種壓力,也要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

另一個對越南欠下“戰爭債”的國家法國,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還債者”的角色。《越南經濟時報》報道稱,法國自1994年至2010年,已經承諾向越南提供近11億歐元的援助。
除此之外,法國還不斷幫越南拉贊助。在處理越南積欠世界銀行的巨額貸款問題上,法國做了大量說服工作,還曾以舉辦“巴黎俱樂部”的形式,召集西方國家官員參加,動員他們對越南實行經濟援助。
而那100多年的殖民時間里,法國留給越南的,是現在排名全球第二的咖啡產業(越南是排在巴西之后的全球第二咖啡出口國)。原先越南人并不喝咖啡,19世紀50年代,法國人帶來了咖啡樹。后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發展咖啡樹被認為是政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成功案例。現在,咖啡在越南發展興盛,甚至連收紅包都叫“咖啡錢”。
星巴克直到2013年1月才在越南開了第一家店,因為法式咖啡一統越南的歷史曾讓星巴克很為難,而星巴克的價格是一般越南咖啡的5至10倍,他們擔心無法打進這個堅固的市場。這是星巴克在亞洲的其他市場從未遇到的。
法國給越南留下的更多是文化上的影響,比如現行的越南文字。越南古代一直使用漢字,后來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喃字,這種中華文化統治局面的打破出現在法國殖民時期。當時法國人發現推行法文并不成功,于是由一位傳教士專門針對越南人創造了拉丁化文字,國語字,成為現在越南的文字。
而在這段殖民的時間里,越南其實是和老撾、柬埔寨一起并為法屬印支聯邦的。越南人甚至“私藏”了一個法國—在越南中央高原一個叫大叻的地方,有遍布山城的法式建筑,被稱為“東方小巴黎”。法國探險家1893年發現這里,在100多年的開發建設中,一度被計劃作為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聯邦的首府。
現在河內的一處紅頂黃墻的典型法式建筑主席府,就是當時的法國總督府。西哈努克曾說,這座建筑也有柬埔寨的一份,因為是用三個國家的錢蓋的。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在這棟辦公樓里簽署了胡志明的死刑判決書,但這里后來成了胡志明的辦公地點,于是稱主席府。現在也是越南主席辦公的地方。
主席府東南方向的另一處建筑,則是帶有前蘇聯風格的胡志明陵。胡志明陵墓的設計、修改、內部裝修等,均由前蘇聯的莫斯科建筑總公司負責。它的修建,是為了永久安放胡志明的水晶棺。像這樣的前蘇聯風格的建筑,在越南的數量并不多—相比法國,蘇聯在這個國家停留的時間,并不很長。
越南曾長期被認為是東南亞地區不穩定的因素。越南是第七個加入東盟的國家,也是冷戰后才被吸收進來。
老撾和柬埔寨,是越南在上世紀70年代入侵過的國家。而在更早的歷史,越南的部分地區,是從柬埔寨處獲得的。當時柬埔寨國王為了避免同時受泰國和越南的威脅,提出迎娶一位越南公主為妻,作為交換,越南人得以向當時柬埔寨繁榮的普利安哥移民。這個城市就是后來的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

不過因為法國殖民的歷史,它們三者之間曾作為印度支那聯邦存在。現在越南則強調與它們之間的親密關系,比如稱老撾為“兄弟”。
在越南河內街道上,常可見到一些懸掛著特殊牌照的車子,對于它們的違章行為,越南交警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些車來自老撾,掛有老撾牌照的車可以入境越南30天。而和老撾做木材生意的商人的經驗是,這個國家的木材出口到中國需要費一些周折,老撾曾發文稱“木材只能出口到越南或經由越南出口到第三國”。越南,是老撾唯一的海上通道。
至于越南與泰國的關系,在國外網站上越南網民和泰國網民互相看不慣,越南人嘲笑泰國人皮膚黑(泰國人皮膚偏黑,有一種解釋是,這是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被殖民過的國家),而泰國人則稱越南是個窮國,全國都騎摩托車。
類似的評價,也曾在一次外交場合上發生過。一位泰國記者曾有這樣的記述—會議桌上,越南官員曾跟泰國外交部一位高官說,他對泰國能取得的經濟繁榮感到驚奇,泰國官員回答:“沒有什么秘訣,也不是奇跡,你們只顧打仗,我們卻一直集中力量搞建設。”
從某種程度上,這其實反映了越南在東南亞的形象—在2010年的經濟排行中,越南在11個東南亞國家中,經濟實力排第六位,但若論軍事實力,越南則在東南亞排第一位。
美國媒體援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防學院一位教授的數據稱,越南人民軍主力部隊共有48.2萬人,并且,近年來,越南已從各國進口了先進武器。不過,在中國的《解放軍報》眼里,這些武器的先進程度參差不齊,體系對抗能力差,防御系統存在漏洞,并且,維護、保養、修理費用是一個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