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因為一些牌匾旁的越南文字注釋,拜訪河內文廟的中國游客或許會以為自己在參觀國內的旅游景點。這座越南的“國子監”如今還保留著大量中文題刻,大殿中供奉的是孔子圣像,圣像之上,則是書寫著“萬世師表”四個漢字的金字紅匾。
和中國很像!詢問國人去越南旅游的感受,十有八九會得到這樣的回答。
越南的大小廟宇、祠堂村社都有漢字書寫的匾牌或對聯。除了孔子外,關公也是越南人經常膜拜的神祗。越南阮氏王朝故都順化的越南故宮,格局也和北京的紫禁城大體相仿,也有午門和太和殿,只是規模小了點。
或許為了彌補這種相似所帶來的失落感,中國旅行者們的越南游記中往往有“越南越美”的說法。畢竟南越的胡志明市還保留著大量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筑,多少能讓看慣了中式建筑的游客踏踏實實地感受一下異域風情。但假如知道當地的法式建筑也要依照中國風水修建,不知那些尋找“外國味兒”的游客們心里會是什么滋味。
作為東南亞歷史上唯一的漢文化圈國家,越南和中國有著相似的近代史,加上政治體制相仿,兩個國家如果不像,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
現代越南語中就有相當比例的漢語成分。越南語中的漢語詞被稱作“漢越詞”,是從古漢語里派生出來的詞匯,占越南語總詞匯的60%還多。許多漢越詞不僅與現代漢語的詞義一致,發音也極為類似,比方說:phong phu(豐富)、lich su(歷史)、dieu hoa(調和)。
長久以來的文化影響,也讓越南人至今保留著和中國相似的風俗習慣。越南人會和我們在同一天慶祝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他們也會在新年之際,給大門貼上用“儒字”(越南對漢字的稱呼)書寫的春聯—對聯、橫批、斗方一個都不會少。
越南人的飲食習慣也常被拿來和中國做比較。越南食物的代表河粉,其形狀、制法都和潮汕、閩南地區的“遠親”相同。而越南人小杯品茶的習慣,也被認為是功夫茶的延伸。如果真要在飲食上尋找越南特色,或許只有糅合了東西方飲食文化的法棍三明治才能真正代表越南飲食的特點。
有“越南旗袍”別稱的國服“奧黛”,也是中法文化交匯后的產物。它和中國的旗袍一樣,是受滿族服飾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服裝,只不過“越南旗袍”還吸收了法國元素,加上了墊肩和束腰,才漸漸與旗袍走上了不同的演變道路。
但追本溯源,“越服”才是越南本來的民族服飾。它在越南歷朝歷代都是官方服裝,直至20世紀初才隨封建王朝一起退出歷史舞臺。至于它的樣子,國內論壇曾有人上傳越服照片“掃盲”,跟帖中人們紛紛回復:“這是明朝的衣服吧?”
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越南人非常喜歡看中國的歷史劇。《還珠格格》《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這些中國大陸熱播過的電視劇引進越南后也經久不衰。《西游記》在越南的“待遇”和在中國差不多:一年播兩次。2010年年底,六小齡童撰寫的《六小齡童品西游》越文譯本一出版就成為暢銷書。
除了文化和歷史相近之外,體制相似也拉近了越南觀眾和中國電視劇的距離。如濮存昕在《英雄無悔》中扮演的警察局局長形象,就讓越南觀眾紛紛點了贊。
越南現有100多個電視頻道,每年要播出四萬集電視劇。政府規定本土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至少要占到30%,剩下的時間,熒幕就被引進劇占據了。但越南配音演員稀缺,觀眾經常能在不同的電視劇里聽到相同的聲音。有時為了降低成本,甚至只安排一個配音演員給不同的角色念旁白,還不消除原聲。雖然這樣影響了觀看感受,但一些越南觀眾頗為喜歡,認為在聽翻譯的同時還能聽到中國演員的聲音才是一種藝術享受。
香港影視劇在越南也受到同等的歡迎。越南有線電視業界的龍頭西貢旅游有線電視有限公司2009年開始和TVB合作,在旗下的SCTV9頻道24小時播放TVB劇集。
越南人還愛讀中國武俠小說,在所有書店都能買到金庸的作品,越南譯本的《紅樓夢》《水滸傳》等中國名著也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