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在搜索引擎上輸入自己的名字?結果很可能讓你心煩,因為連你自己都遺忘的過往,依然會被搜索引擎和網絡牢牢記住。
一名西班牙男子曾因無力償還房貸而被收回住房,1998年的報紙刊登了這則消息。到了2014年,只要用Google搜索這名男子的名字,仍會跳轉到相關報道。他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要求Google刪除這段內容。Google沒有答應,卻輸掉了官司,不管在西班牙,還是在歐洲法庭。
這場官司的焦點正是“被遺忘權”—在大數據和信息自由的時代,我們有權利要求自己被“遺忘”。當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我”的信息時,前提應當是“我”愿意把一切公之于眾。
早在1995年,歐盟就在討論數據相關的法律時提出了“被遺忘權”。2012年1月,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在隱私法案中增加“被遺忘權”,即任何公民可以在其個人數據不再被需要時提出刪除要求。
但這并不是全球共識。在強調言論自由的美國,保護個人隱私更多地靠行業自律。根據聯邦《通信規范法案》,互聯網服務供應商不會因網絡使用者發布的內容被追究法律責任。對此,歐盟司法委員維維亞娜·雷丁的態度頗為強硬:“一個在歐洲擁有數百萬活躍用戶的網絡公司必須遵循歐盟法律,即使這家公司的總部在美國。”她說的是Facebook,一家擁有十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

歐盟的堅持令Google、Facebook等公司頭疼。尊重“被遺忘權”不但等于站在了“信息無遺漏”的對立面,也給這些公司帶來更高的成本以及其他源源不斷的麻煩。刪除請求將來自全球,光區別公眾人物和普通人就會耗費不少精力。刪除標準也難以制訂:普通人的吸毒記錄是否應被刪除?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明星可以享有相同的“被遺忘權”嗎?再假設,一位即將參加選舉的政客不希望選民知道自己的酗酒史,他的請求應該被通過嗎?
更何況,刪除工作投入巨大,而且會削弱這些企業的競爭力。假如用戶可以輕易迫使Facebook刪除所有個人數據,公司的價值將會褪色。
為此,Google等公司稱自己只是“信息托管者”而非“數據監控者”,因為即便Google不再顯示這些搜索結果,原始數據依然存放在某些網站上。但這并不能說服擔心自己隱私泄露的網民和歐盟的法官們。
那可以寄希望于技術嗎?比方說“閱后即焚”類應用?但人們還是可以在圖片失效前截屏或拷貝。要保證萬無一失,唯一真正有用的辦法只有一個:一開始就不要把數據發布到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