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在電臺工作,有一天,在臺里自制的流行音樂排行榜節目里,聽到一首歌,名叫《云不知道雨知道》。對于一個喜歡彈吉他的青年來說,這首歌讓人覺得很親近,它的和聲和旋律走向,都在說明,它是用吉他寫出來的。這首歌在我們臺的排行榜上,最高排到過第三,在央廣的《中國歌曲排行榜》上,曾是冠軍,它的詞曲作者和演唱者,叫王菲,又叫伊菲。
當時,香港的王菲,剛剛在1997年推出同名專輯,又在1998年推出《唱游》,正如日中天,我們為了稱呼上的方便,就將香港王菲稱作“大王菲”,將這一位稱作“小王菲”。之后不久,又有一位來自新疆的女歌手王菲,憑借一首《水上花》,在央視的第五屆音樂電視大賽上,得了三項金獎,一舉走紅,她為了撇清搭車的嫌疑,將名字改為“王菲菲”。這幾個王菲,在上世紀90年代末,風華正茂,同時出發。
“小王菲”再度亮相,卻已是2003年了,她簽了大國文化,改名王蓉,推出了同名專輯《Wang Rong:王蓉》,這是她的第一張專輯。唱片公司沒有對她進行過度包裝,盡量保持了她的本色,傳唱最廣的那首《完美》的MV里,她留著三毛式的中分長發,白T恤配長裙,抱著一把吉他,在海邊的暮色里唱歌。

王蓉的出道,恐怕還是和吉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她曾在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就讀,成為吉他大師劉天禮的學生,也認識了劉天禮老師的兒子劉原龍(老貓)。那時的他,已經進入唱片業,是香港天星娛樂的音樂總監,后來,他又成了大國文化的制作總監,從此和王蓉開始了12年的合作,王蓉的大部分專輯,他都是制作人。
2004年,《我不是黃蓉》,2005年,《多愛》,兩張專輯,氣質統一,出現多首高傳唱度的歌曲,例如《哎呀》《爸爸媽媽》,王蓉當年的成名曲《云不知道雨知道》,也在重新編曲之后,收入《我不是黃蓉》專輯。但2006年的單曲《芙蓉姐夫》,卻顯示出她裂變的跡象,這首歌譏諷了剛剛成名的芙蓉姐姐,已經初具神曲樣貌。
老貓也在那之后,加快了奔向神曲世界的步伐,這幾年最膾炙人口的神曲,有好些出自他手。當然,最新的成就,還是他和王蓉合作的《好樂Day》和剛剛亮相的《壞姐姐》。這兩首歌里的王蓉,已經不是早先的那個民謠王蓉了,甚至和2006年后的舞曲王蓉也不一樣,這里面的王蓉,是一個難以定義的王蓉。
《好樂Day》的MV里,王蓉和伴舞女郎掀裙子的動作,注定引起爭議;《壞姐姐》里,王蓉手里拿著一個粉紅色的麥克風,形狀引人遐想,同樣引人遐想的,還有一座粉紅色的大炮,最后,那個大炮甚至射出了一股火花。這兩首歌里的王蓉,造型冶艷,復古的發型和裝束,配以亮片、假花和假首飾,廉價而浮華,充滿各種性明示性暗示。
王蓉在這些形象中間來去自如,倒也符合明星的定義,明星本就是可寫性的文本,任由他們身后的力量和群眾一起書寫和改寫。那些歌,只要放慢速度,改變伴奏,就會從浮華變為凄愴,也說明了,音樂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一種催眠,給出的條件,決定了得到的結果。
但“好”是什么呢?王蓉和老貓,在那個俗歌艷曲的世界里,是好的,是精致的,但他們明明是有能力的,而不是迎合。但創作只是創作嗎?創作其實還是評價,評價的是所在的時代和時代里的人。老貓和王蓉,固然在用他們的歌填補空白,卻也在做出評價:此時此地,還是這樣更好。
似乎也只能這樣了。但當我們看到粉紅色大炮上的王蓉,還是免不了想問,你變成這樣,那個彈吉他的王蓉知道嗎?云不知道,雨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