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一本愛馬仕總裁寫的書,你會期望什么?愛馬仕在全球奢侈品地圖中的理念和布局?品牌的歷史和未來計劃?奢侈品的終極要義?對中國市場的期待?或者其個人的奮斗歷程?
在這本由原愛馬仕全球執行副總裁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寫的《奢侈》中,上述內容都找不到。
它像一本隨筆集,以近乎囈語的筆觸記錄了零星的見聞:在店里工作幾十年的店員,做生意的客戶,來逛店的泰國王后……當然也有對“奢侈”和奢侈品的思考,不過都極端抽象。他寫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變色龍,是柵欄,是興奮劑,是煽動者,它讓人安心,給人愛撫,讓人平衡;它自我證明,自我解釋;或者相反,沒什么可說,只存在而已,只因其美麗而恰當。”估計很少有讀者在讀了以上的定義之后,能明白他說的“奢侈”究竟是什么。
有一個概念是清晰的:奢侈品與時間有關。克里斯蒂安在第一章《真正的奢侈》中提到愛馬仕的香水調香師,“有的是時間來創作一款香水”。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系是奢侈品的秘訣,它表現為越悠久越吃香的家族史,強調耗時極長的手工制作,并要求產品有傳世的價值。在南非,鴕鳥皮供應商會區別孵育特殊的“愛馬仕蛋”,雛鳥出生后,愛馬仕鴕鳥不能互相打斗,也避免撞上障礙物,以保障它們擁有無劃痕的完美皮膚。一個鴕鳥皮手袋,凝結的是鴕鳥一生的時間。
《奢侈》行文的散淡和無法具象的表達,或許透露了“奢侈”的另一個秘訣,它往往抵達個人。與此相反的是快銷品牌。ZARA采用垂直分銷結構,從市場調研到零售,平均出貨時間為兩周,反映的是一個精準群體的需求。HM啟用頂尖模特代言,為99元褲子的買家正名。奢侈也不是無印良品式的中產階級生活哲學,后者倒可以被精確地描述。原研哉就無印良品的“虛無”主義寫出許多設計類的書籍,縱然都是極簡,它與宜家在價值觀上的分野也一目了然。
這本書里講了許多故事,來表達奢侈與個人的關系。一個玫瑰色的鑲鉆手袋一直無人問津,直到一位女士愛不釋手,不是為了鉆石,而是這糖果一般的玫瑰色。她的卡被拒絕,因為“卑鄙的前夫”。第二次,她拿出了現金支票,“我來找回我的夢”。一個警察,十年里每年都在降價處理的時候買入一批方巾,他熟知所有系列的故事和主題,“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逃離出來”,“有了這方巾,人們就有了一個出口、一個小小的滑步、一種逃脫”。克里斯蒂安醉心于這樣的故事,在他看來,奢侈品的最高境界是提供一種夢幻,無論你是否富有,擁有一件奢侈品都讓個人的隱秘欲望找到戀物的寄托。
在一切都發展太快的世界中,奢侈品提供安全感,“個性化的服務和質量上的過分要求”,平息了旅行過于迅速的焦慮。快銷品只會加重這種焦慮,中產階級的生活哲學是慢性藥,唯有奢侈品像錨,將漂泊不定的人們穩在避難港灣。
歐洲消費者尋求精密的手工制造和獨特性,但中國消費者的動機差異很大,有時是自由的象征,有時是成功的標志,有時僅僅是我出去旅游了。
有趣的是,這本書只提到過一次愛馬仕的價格。那位愛上糖果玫瑰色的女士,要為這款包支付11萬法郎。關于奢侈品自身階層符號的屬性,在《奢侈》中幾乎難覓蹤跡,但其令常人難以企及的價位,使得這個屬性不言自明。伍迪·艾倫的電影《藍色茉莉》中,女主人公是落魄貴婦,哪怕淪落到和妹妹擠公寓,還要隨身挎著鉑金包。這款愛馬仕的經典包,一貫是貴族階層的象征。對于克里斯蒂安來說,盡力淡化奢侈品的階級屬性,談文化與歷史,要比做一篇社會學報告安全得多。
不得不談的還有中國市場。2009年,奢侈品品牌在世界各地均遭重創,但在中國的銷售額卻上升了20%,2010年的升幅是50%,中國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亞洲人在尋找新的社會階層標識體系,所以他們迷戀奢侈品品牌,用身上的奢侈品品牌展示自我價值。在某些特定產品領域,他們癡迷于某個特定品牌,認為它能幫助自己彰顯身份地位”。奢侈品課程中,其“通行證”的特點被反復傳授。
但品牌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個嗷嗷待哺的市場。歐洲消費者尋求精密的手工制造和獨特性,但中國消費者的動機有極大的差異化,有時是自由的象征,有時是成功的標志,有時僅僅是我出去旅游了。奢侈品品牌正在與金融業聯手洗牌市場,一輪一輪地并購和重組,反饋著膨脹和異化的銷售需求。有些家族企業,比如HERMES,在洗牌中反射弧較長,其精工慢活的文化很難無縫嫁接到新生市場。HERMES在大中華區的統一譯名是“愛馬仕”,不過埃爾梅斯集團當年只在中國注冊了HERMES,卻沒注冊“愛馬仕”。“愛馬仕”的商標已經屬于一家廣東的公司了。
《泰晤士報》 著
方激 譯
重慶出版社
2014年4月 42.00元
《帝國回憶》
1901到1911年,《泰晤士報》駐京記者用他們的視角對包括李鴻章之死、新政、廢除科舉制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死等大事件進行了報道。如今,這些報道再度集結成冊,形成一部獨特的中國晚清史。
[法]弗朗索瓦芭布·高爾 著
鄭柯 譯
中信出版社
2014年4月 48.00元
《如何看一幅畫》
本書作者系藝術史教授,但她一直想做且在做的事就是為大眾開啟通往繪畫藝術之門。本書以多位藝術家的多幅名畫為例,呈現多種觀賞方式,并佐以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作為親近名作的藝術指南。
肖全 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14年4月 39.90元
《我們這一代》
顧城、崔健、王安憶、賈平凹、王朔、楊麗萍、譚盾、張藝謀、姜文、陳丹青……肖全用鏡頭記錄了這些文藝精英與大腕的獨特面孔,他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與這群人密切的交往,決定了他所記錄的并非只有照片,還包括這一代人的生存。
劉家琨 著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4年4月 35.00元
《明月構想》
一部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氣質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位建筑師想要通過建造一座新城而重塑人們的靈魂,這個名為“明月構想”的計劃在逼近成功的同時屢遭挫敗,直到最終破產。作者的建筑師身份令這座“明月新城”充滿了迷人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