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都知事,是在日本擁有第二大權力的人物。
當然,權力最大的是內閣總理大臣(編者注:中國國內通常稱為“首相”)。現任總理大臣是安倍晉三,而東京都知事則是舛添要一。
為什么東京都知事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從東京都的規模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話,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東京都的人口有1300萬,居日本各都道府縣之首。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經濟規模比紐約都市圈還要大,名列世界第一。
東京都的財政預算為12萬億日元(約合7200億元人民幣),GDP為91萬億日元(約合5.4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全日本的五分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東京都的GDP位于排在第13位的澳大利亞與第14位的墨西哥之間,比第15位的韓國還要大。
另外,東京都知事的工資很高。若計算工資與退休金的總和,那么日本最高法院院長和總理大臣每年都能拿到4400萬日元(約合264萬元人民幣),都知事則為3700萬日元(約合222萬元人民幣),是收入第三高的公務員。
在日本做一個縣級的地方知事,對政治家來說,是一種為了打開中央政界的跳板。但東京規模太大,在中央做國會議員遠遠不如做東京都知事。所以很多政治家就愿意辭職國會議員,而參選東京都知事。其權力和魅力不亞于外務省省長、財務省省長等重量級的省長。
都知事的任期為四年,每任都是名人當選。舛添是戰后第八任都知事,其前任是作家豬瀨直樹,之前是中國人熟知的石原慎太郎,再往前則是藝人青島幸男。這些人都不是單純的政治家或官僚。由于東京都知事是由直接選舉產生的,若候選人的社會知名度不高,就無法在選舉中勝出。
去年,豬瀨直樹因金錢丑聞突然辭職。于是今年2月月初舉行了都知事選舉,而舛添戰勝了原首相細川護熙這一強力對手,當選了新一任的都知事。
我和舛添首次相遇,是在六年前,他以議員的身份訪問臺灣的時候。當時,我擔任朝日新聞社臺北分局的局長,曾領著幾名記者和他見面,并向他介紹了臺灣的政治生態。
之后,我被調回日本工作,但一直和舛添保持著聯系,還不時地前往他的議員事務所,共同探討各種話題。舛添對歷史非常感興趣。
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2011年,我和舛添討論孫中山時的情景。當時,舛添計劃寫一本關于孫中山的書(編者注:有報道稱,舛添的父親曾經資助過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他向我詢問大陸與臺灣是如何定位孫中山的。我回答道,孫中山被兩岸民眾尊敬,他在兩岸的政治地位也有微妙的不同。而且,在臺灣民進黨“執政”的時代,孫中山的功績并沒有得到太多的強調。舛添饒有興趣地聽取了我的見解。之后,他出版了《孫文的領導特質》一書。
當時,我剛在日本出版了《兩個故宮的離合》。在把此書贈送給舛添之后,他在一家擁有自己專欄的報紙中介紹了這部作品。
舛添的名字傳遍整個日本,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參加電視臺的深夜討論節目之后。當時,舛添是東京大學的助教授。他在法國拿到了博士學位,是一名朝氣蓬勃的年輕學者。在社會黨與共產黨等自由主義勢力處于強勢的日本社會中,舛添以保守主義的姿態談論著日本的未來,吸引了許多觀眾。
之后,舛添從大學辭職,成為了自由評論家,步入了仕途。他參加過許多政黨,曾在輿論調查中被選為“最令人期待當選首相的政治家”。但是,由于無法適應政界的復雜環境,他在2013年宣布離開政界。
人們并沒有忘記舛添這個異能人才。巧合的是,在曾與舛添共同參加深夜討論節目并一舉成名的豬瀨直樹辭職之后,自民黨開始邀請舛添再次出馬。
舛添最大的才能、魅力和缺點,便是他開展無數活動的精力與野心。
舛添“敢說話”是出了名的。在他還是一名自民黨黨員的時候,就曾批判麻生太郎,聲稱:“不要把我和傻瓜放在一起。”
除了能夠熟練使用英語與法語之外,舛添還能夠閱讀并使用德語、俄語,以及西班牙語。他的著作和翻譯書加起來超過了50冊。據說他能夠每天工作18小時。
舛添旺盛的精力也體現在了其與異性的關系之中。舛添最初的妻子是他在留學時認識的一名法國女性。數年后,身為學者的舛添選擇與法國妻子離婚,并和當時的財務省精英官僚片山紗月結婚。但僅在半年之后,兩人的婚姻便走到了終點。現在,舛添和自己原來的秘書結了婚,有兩個孩子。除此之外,日本的八卦雜志還曾多次報道過他的情人以及私生子的消息。
另一方面,舛添“敢說話”是出了名的。在他還是一名自民黨黨員的時候,就曾在街頭演講中批判時任外務大臣的麻生太郎,聲稱:“不要把我和傻瓜放在一起。”舛添的口無遮攔為他增加了名氣,但他也經常失言,多次受到批評。
但是,自從舛添出現在電視節目中的30多年以來,日本民眾已經適應了他的性格。無論是其優點還是缺點,“舛添式”的作風行事都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接受。因此,舛添在都知事選舉中獲得了驚人的票數。
舛添生于九州福岡。在九州,許多人對孫中山都非常熟悉。舛添家中就存有一張孫中山的真跡,其內容是《論語》中的一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舛添是看著這幅字跡逐步成長的。他在書中寫道,在當上政治家之后,“自己雖然每天都會面臨許多困難,但總能從孫文那里獲得勇氣。因為孫文在任何困境中都會不屈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