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每工作兩天就要休息一天”,這種說法來自蔡繼明—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2006年,他提議取消黃金周,改為分散假期,兩年后,五一長假果然被取消。
百度有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貼吧,在那里,網友們把蔡描述成“導致五一黃金周取消的罪人”。為了讓這些謾罵的網友閉嘴,蔡曾起訴百度公司,要求關閉貼吧并賠償210萬元。其實,蔡的算法從理論上挑不出任何毛病。根據“2014年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中國的法定節假日加上年假一共有125天,確實超過全年的1/3。
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中國人每年工作時間超過2200小時,為全球最長”,這個與蔡針鋒相對的說法來自郎咸平,一位以觀點激進、演講時喜歡拋出聳人聽聞數據著稱的經濟學者。但這一次,郎教授也沒有錯,根據《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3年報告》,過去一年中國勞動者平均工作時間為2207個小時—以法定工作時間每天八小時計算,相當于276天。
這項統計還顯示,因為失業、行業不景氣等原因,中國人一年的平均工作時間只有不足十個月—換句話說,中國勞動者的生存狀態是:要么在工作,要么在找工作。至于休息?約等于失業。
2012年6月開始,中山大學等28所高校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問卷調查,搜集到1.6萬份數據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分析解讀,得出了一個異常簡單的結論:中國人勤勞,但卻不富有。
每位勞動者平均每周工作51.3小時—比法定上限多7.3小時;每個月要工作24.75天—比21.75天的法定計薪天數足足多了三天。有七成以上的勞動者每個月要工作28天以上,也就是說,每個月只能休息兩三天。但中國勞動者的平均年薪,還不到三萬元。
許多中國人從來沒有享受過“法定”的甜頭。2011年,路透社的一項調查表明,只有65%的中國人休完了當年的各種假期。 2013年年初,《人民日報》調查顯示,能休滿全年52個周末104天的人數僅占22.6%,還有16.7%的人幾乎從沒在周末休息過。
在過去60多年里,中國人一直是全世界最勤勞的,因為不同時期的勞動法規,幾乎從來沒有真正被嚴格執行過。
從1949年到1995年,中國勞動者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到十小時。政府曾出臺過許多份文件,想讓勞動者享受八小時工作制和周日休息一天的權利,但由于政治運動、經濟建設等多種原因,這些文件多數未能實行。
早在1949年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時,各黨派就在《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公私企業目前一般應實行八小時至十小時的工作制。”但它僅僅規定了每天的勞動時間,并沒有提到每周的工作天數。

上世紀50年代初,勞動部在《關于我國職員工作時間休息時間條例》中明確說明:“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以及每年有22個工作日休假。”
可是,不但帶薪休假的規定從未執行過,就連每周休息一天以及八小時工作制都沒有真正實現。例如在1958年,為了保證“大躍進”成功,國務院不僅允許建筑行業延長每天的工作時間,甚至休息日都被減少到兩周一天。
對于片面追求勞動時間的做法,李立三曾要求工會“關心工人日常利益”,卻招致了長時間的批判。此后的30多年時間里,六天工作制一直被當成發展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
八小時工作制的命運也一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企事業單位會在每天早晚召開兩次學習會,這兩個小時當然不能占用工作時間,于是留給生活的時間被進一步壓縮。在這40多年里,中國人每年的“正常”工作時間達到2450到3000小時。
當時,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實行五天工作制和帶薪年假制度,全年實際工作時間約為1800小時,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勞動時間要比發達國家高30%~50%。
根據1987年的一份報告,當時全球發展中國家里有28個法定工作時間少于每周44小時,像中國這樣的寥寥無幾。
每周僅剩一天的寶貴休息時間也造就了這樣的流行語:“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有人說,我們今天能享受理論上的雙休日,最應該感謝美國,因為“1994年美方突然向中方提出,中國人勞動時間過長不符合公平競爭原則,如果中國想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必須給勞動者雙休日”。
但事實上,找不到任何能證明這種說法真實性的材料。如果說真要感謝誰,這個名字應該是胡平,時任國家科委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從1986年開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并提交了自己的研究報告。1988年2月,他決定先在研究中心試行五天工作制。
當時的科委負責人宋健在他的報告上畫了一個圈,但沒有說明是否同意,胡平覺得這相當于默許。副主任蔣明寬也畫了圈,并囑咐說:“這件事情你們可以干,但是不要宣揚。”五天工作制就這樣在小范圍內秘密試行了多年。
勞動時間最長的人身上可以貼上這樣的標簽:男性,年輕(15到29周歲),農村戶口,在東部地區工作,在生產線上工作的技術人員或者個體戶。
直到1994年2月3日,《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發布,宣布實行每天工作八小時的五天半工作制度。1995年5月1日,新修改的規定施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145個實行五天工作制的國家。
但輕松轉瞬即逝,中國人很快又恢復到以前的工作強度。
根據《中國勞動年鑒》,2001年時,中國勞動者平均每周工作44.9小時,2002年之后一直在45小時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到了2005年已經接近48小時—法律規定的勞動時間上限。

雖然法律條文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但在現實中則很可能變得血肉模糊,難以落實。
根據《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中國勞動者2012~2013年平均每周工作51.3個小時,如果用每周工作五天計算,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十小時,即便每周工作六天,平均每天工作時間也超過法定的八小時。
這次調查不但揭示了中國人的勞動時間,還試圖通過各種維度,衡量不同人群的工作狀態。
調查針對勞動時間選擇了三組統計數據,分別是每周工作小時數、每個月工作天數以及每年工作的月數。粗看起來,三個參數都代表著勞動強度,但實際上,影響最后一個參數—每年工作月數的,不是工作強度,而是工作的穩定程度。
調查還統計了不同性別、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性質的工作時間,最后得出的一些結論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比方說,黨政軍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時間最短;但也有一些結論出人意料,例如,國企的工作時間實際上比以加班著稱的外企還長。

勞動時間最長的人身上可以貼上這樣的標簽:男性,年輕(15到29周歲),農村戶口,在東部地區工作,在生產線上工作的技術人員或者個體戶。
男性承擔了更多的工作,平均每周要比女性多工作三個小時以上;但女性勞動者的狀態兩極分化嚴重,“閑的閑死,忙的忙死”: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1小時的女性比例高達67.77%,比男性還高五個百分點。

同樣做出犧牲的還有年輕人(15到29歲),他們每周要比中等年齡層(30到44歲)和高年齡組(45歲以上)多工作四個半小時以及六個半小時。年輕人每個月的工作總天數也最多。
從戶口上看,農村戶口的勞動者比城市戶口的每周要多干六個小時。但同時,也有一組與其相矛盾的數據:從職業上看,務農是勞動時間最短的。這似乎可以說明:身為一個“農村人”你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留在老家干全中國勞動時間最短的工作—種地,要么外出打工,成為全中國勞動時間最長的那群人。
在中國,老板比員工工作更努力,平均每周多工作3.5個小時;但工作最最努力的,是既當老板又當員工的那群人,即個體戶,他們每周平均要工作58小時以上,只是每個月工作的天數略少于那些大老板們。
那有沒有清閑的工作?有。最輕松的人身上也可以貼上一組標簽:女性,45歲以上,生活在西部地區,城市戶口,是黨政軍機關或事業單位的負責人。
這次調查顯示,只有兩類工作單位的平均勞動時間少于每周45小時:黨政軍機關和事業單位。而許多人印象中工作輕松收入又高的大國企,實際上每周工作時間接近48個小時,比外企和集體企業的工作時間都長。
要說這兩種清閑的工作有沒有什么缺點,從數據上看,有。你要忍受每年最高的工作總月份。
但實際上,工作總月份這個指標反映的不僅僅是工作強度,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體現工作的穩定性。黨政軍機關的工作人員每年工作11個半月,這間接說明,他們幾乎從不會失業。與他們相比,私企員工、外企員工和個體戶平均每年只工作十個月左右,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沒有收入來源。
同樣,東部地區的勞動者雖然每年工作月份更多更辛苦,但也意味著在那里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有超過1/3的勞動者上個月加過班,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領到了加班費。那這班就等于白加了嗎?現實確實如此。因為只有5.44%的人可以在加班后得到倒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