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分或八卦或有強烈表達欲望的中國人正在為一款名叫“秘密”的社交應用如癡如狂。大洋彼岸,紐約、南加州和芝加哥的科技人士也在為“Secret”和“Whisper”沸騰。
Secret的原理與“秘密”如出一轍:匿名發布任何內容,你的朋友—也就是手機聯系人—以及你朋友的朋友,會看到這個秘密,他們可以點贊或評論,而你自己,永遠不會知道到底是誰發表了評論。除此之外,被點贊足夠多的秘密會被系統推廣到朋友圈之外,不過這類秘密并不允許除朋友之外的人評論。
而Whisper則完全是陌生人之間的交流,它不識別通訊錄,完全基于用戶所在的位置。簡單來說:Secret像匿名的Facebook,而Whisper則是移動版本的網絡論壇。
早在2012年,Whisper就有了十萬用戶,目前每位用戶每天要花25分鐘瀏覽—與Facebook的平均瀏覽時長非常接近。Secret沒有公布具體數據,只透露目前有75%的用戶會每天登錄,而月活躍用戶比例高達90%。
從這三款應用中能看出中美兩國人民的八卦嗅覺是如此接近:來自硅谷和中關村的公司并購內幕消息和明星名人八卦往往是最熱門的“秘密”。有自稱Evernote的員工說公司要被收購,有人說格溫妮斯·帕特羅對丈夫不忠;有人大罵阿里巴巴的工作制度“不人道”;也有人吐槽翻臉不認人的小明星。公關、媒體和金融圈更偏愛這類匿名社交軟件,這樣既能快速傳播信息,又不必擔責。
事實上,匿名一直是網絡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吸引力,它也能為用戶帶來更平等的身份,讓大家更關注信息本身,而不是提供信息的人是誰。
精明的投資商當然可以挖掘出自由背后的商機。3月初,夏斯塔創投領投了Whisper,后者得到了總價值為3000萬美元的融資。據說,其中一半的資金來自中國公司騰訊。資本的認可也讓Whisper估值提高到2億美元,而獲得認可的原因,是一些創新的盈利模式。
曾有人擔心匿名社交軟件無法賺錢,因為只有實名制才能為廣告的精準投放提供可能。但Whisper和Secret已經開發出了獨特的廣告投放方式,即“基于關鍵字(詞)的定制廣告”。以耐克為例,假如它對自己的形象定位是“自信”,那么只要用戶在發布秘密時提到了這個詞,應用就會推薦一張以耐克代言人為主角的配圖。
還有一部分收入來自“付費私信”業務:用戶花6美元的月租就可以獲得向其他用戶發送私信的權利。但投資家和設計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匿名社交軟件陷入謠言的泥潭?
這個問題遠比盈利模式難回答。許多匿名社交應用在美國被迫限制只能成人使用,某新聞網站近期也關閉了匿名評論功能,理由是“言論自由只屬于敢為自己言論負責的人”。但對匿名社交軟件來說,用戶看重的不是言論和態度,而是能隨心所欲說話的權利。說到底,它是一劑藥,救起了被規則壓抑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