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最開始,是搖滾小子在某個硅谷高科技書呆子家后院舉辦的一個私人音樂會。這些與會者也不過就是“創建了一個平庸的軟件”,以后的某天可能會有點價值吧—比如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和Facebook副總裁達斯丁·莫斯科維茨什么的,還亂入了一個賣車的,叫埃隆·馬斯克(特斯拉CEO)。
“他媽的這些人,”搖滾小子在舞臺上吼道。作為著名歌手,他是這個派對上最窮的人。而臺下的人們則無精打采,完全不為所動。
在上述硅谷大佬真人出鏡后,短短的兩分鐘,《硅谷》就確立了自己的新秩序,大概也擊中了一些新的喜劇觀眾。HBO的這部新喜劇,要描述的不是《明星伙伴》里的好萊塢玩家,不是《欲望都市》里的“上流社會”,《硅谷》的主角就是最普通的人,穿連帽衫、不善言辭—只是會比你我數學好一些。然后,他們編寫了“某個平庸的程序”,一夜之間被一大筆錢像“憤怒的小鳥”一般砸到。
只是,和其他勵志故事不同,在硅谷,“成功”并不意味著能夜夜和辣妹開派對。大多數時候,新晉的硅谷富豪們夜夜都在加班。
《硅谷》的主線劇情看起來很眼熟:四個苦逼的程序員小伙伴正在用一個看起來不太靠譜的主意創業,但這個主意背后隱藏了一個原創的牛×算法—一夜之間,他們被投資人看中,面臨著高價將算法賣給大公司,還是接受天使投資,辛苦經營直到成為一個NB公司兩種選擇。
當然,他們選擇了后者,這樣故事才能繼續下去—正如制作方表示:這是硅谷無數百萬富翁故事的縮影而已。谷歌、Facebook、推特……數不清的硅谷大公司開始于一個小小的車庫和幾個熱血的程序員之中。
但一夜成名也有負面效應。
馬克·扎克伯格一直有“剽竊創意”和趕跑創始團隊成員的丑聞;推特誕生初期,杰克·多西也趕跑過一位聯合創始人,后來自己又因管理能力欠佳而被趕出公司……想要成功—比如變成一位經營十億美元公司的商人,極客們要拋棄許多東西。一起創業的“友情歲月”,往往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分崩離析。
而在《硅谷》劇中,主角和小伙伴們還沒有拿到第一張支票,就開始猶豫是否要將團隊里一個相對無用的成員趕跑。
還有其他影射:主角就職于一家愛開“自行車會議”的大公司Hooli,公司不斷宣揚“我們不為賺錢,只為讓世界變得更好”—谷歌;一位投資人在Ted演講中都大談大學生應該退學—著名投資人皮特·泰爾……講故事的同時,《硅谷》忠實地執行著喜劇的傳統:不斷吐槽著硅谷推崇的創業精神和大公司文化。
《硅谷》首播就獲得了200萬的觀眾并好評如潮,是HBO喜劇自2009年以來的最好成績。一夜成名的故事永遠有觀眾。現在,這類故事的舞臺已經不在華爾街或好萊塢了,硅谷才是最新的造夢工廠。既不帥也不酷的程序員們,終于成了男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