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被問起:你為什么還在做采訪?尤其是最近,因為我做了好幾個互聯網公司CEO的報道,被問的問題更多:你采訪這些對壹讀有什么用?這不是財經記者去做的事嗎,您一出品人怎么還干這個?這些公司和壹讀有合作嗎?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商業目的?壹讀收了很多錢吧……
很多問題讓人哭笑不得,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跟朋友說起這個系列報道,我說我之所以采訪這么多科技公司CEO,最重要原因是漲姿勢。說白了就是學習,我就是想看看國內頂尖互聯網公司都在想什么做什么,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我跟朋友開玩笑說,你要是請他們給你講課,一定很難,出多少錢估計人家都不會來,但因為采訪關系,我可以拉著他們想聊多久聊多久,想問什么問什么。這些課程加起來折合成課時費,不會比長江商學院低吧?而且對壹讀來說,出品人不應該去學習這些知識嗎?不說其他目的,單說免費授課就足夠了,至于還有那么多人喜歡我的報道,就更是賺的了。
事實就是如此,和這么多人頻繁接觸,受訪獨享客觀上幫我深入地了解了互聯網,也讓我知道內容產業該怎么做,哪些是你不能玩的,玩就是個死;哪些是你能玩的,不玩是另一個死。
當然,生死對公司來說,可能有些夸大。對我個人來說,陽壽漫漫,綿綿無期,看不到盡頭,何況我在逆生長:前些天碰到一個十年不見的朋友,對方驚詫說:“楚方,你幾乎十年沒有變啊,不見老啊哎,十年前你就這么老啊”。
如果按國內媒體業“潛規則”,我十年前就不用采訪了,因為那時已經是“領導”啦。什么是“潛規則”?大部分媒體公司,當領導就不用去采訪了,可以當指揮,可以來簽版,可以做考評,遠離“體力活”。君子遠庖廚,這跟大多數行業沒什么區別。
但因為天生興趣使然,我就是喜歡接觸新鮮人和新鮮事,只要能擠出時間,哪怕是休息時間,都會嘗試做不同人物采訪。十年前,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曾半開玩笑說:“要是總不采訪,能力會退化;能力一退化,只能當領導;不能當領導,怕連吃飯都成問題了。所以,不停地采訪,主要怕將來挨餓?!?/p>
有意思的是,盡管我生活中基本不能自理,丟三落四,稀里糊涂,前后矛盾,窘態百出,但一進入采訪狀態,就變成另一個人:迅速集中精神,狠命研究問題,規范處理各種采訪事宜,每個環節都能一絲不茍完成。
我經常很奇怪,到底哪個是真實的我?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做,你心情會很好,一旦心情好,你會不斷暗示自己:你天生就是一個做內容的人。也暗示你,有些事情你是做不了的,比如編代碼,你是做不了的,做不了就不要嘗試了。
我就壹說,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