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有機食品更安全、營養”很自然地成為一種“常識”,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愿意為此付出高價。但高價真的就安全嗎?記者追蹤整個產業鏈,打破一個似是而非的“常識”。
2013年,姜亞文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一共消費2.7萬多元,月均約2300元,這差不多占到她月收入的60%。像姜亞文一樣,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中國城市居民特別是中產階層中有機食品的擁躉呈明顯增長趨勢。
“不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就等于“安全、健康”,是許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主要甚至全部認識。事實上,安全,根本無法成為有機食品的主訴點,甚至會成為它不可承受之重。
多利農莊總裁張同貴告訴《財經》記者,申請一個種植類的有機認證,要經過三年土壤改良,這樣也只能將農藥、化肥的殘余量降解七八成,“不可能百分百全部降解”。困擾市民的霧霾天同樣困擾著有機農業。霧霾的空氣質量遠比有機農業國家標準要求的空氣質量低劣。有機農業和養殖業都無法完全回避環境的影響,因為空氣、土壤和水都是可以移動的,“零污染”不存在。
拒絕化學農藥的有機食品,施用的是天然農藥,這些天然農藥自身也帶有毒性。比如,除蟲菊酯有的具有神經毒性,其毒性有時比人工合成的擬除蟲菊酯還高得多。
至今,科學界尚無確鑿證據,支持有機食品更有營養的觀點。至少,國內外已有的多項研究表明,有機、散養和圈養雞所產的蛋之間,營養價值并無區別。
事實上,有機農業的初衷在于: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以補償生態環境。隨著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有機食品被中國的消費者誤解為“最安全、健康的食品”。有機食品企業有意無意加以巧妙利用。
一家有機農莊的經營者孫德瑋說:“整個(有機)行業缺乏告訴消費者真相的勇氣?!?/p>
有機食品進入我們的調查視域,始于今年春節后的一個線人爆料。
他曾在北京一家知名有機農莊做包裝工人,親見這些果蔬食品來自于北京最大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新發地,他懷疑普通食品混摻入有機食品中,并穿上了“有機標識”的合法外套。在他看到有機食品被“神化”后,糾葛很久卻又良心不忍,于是揭開“真相”。
但這位線人僅能提供部分真相,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他無據佐證。這僅為一種假設,卻事關對企業有失公允的指控,因此在組稿時猶豫再三,最終舍去。但是,圍繞有機食品真相的一場全方位調查,也由此開啟。
目標最先鎖定于大型有機企業,我們試圖摸清有機食品的生產環節和營銷途徑,并由此掌握中國有機產品被“制造”的全產業鏈條。今年上半年,我及同事多次前往北京一些種植基地暗訪。我與同事以公司采購的名義被邀請為座上賓,銷售人員在專設的有機餐廳里向我們隆重介紹產品,并不時提醒我們吃桌上擺放的有機草莓:“絕對要比普通草莓安全。如果選貨真價實的有機,到這兒算找對地方了,市場上‘假有機’太多了”。
在這些基地周邊,走訪多個村莊卻有另一番發現。當我們遞上幾根煙,一些種植大棚蔬果的農民面露憨厚的笑容,大手一揮,“別聽他們的,以前產品不夠時都是從我們家的大棚中拿貨?!?/p>
同行間互相揭丑,幾乎成為我們每次調查的最大收獲。比如同在一個基地內,一家企業揭穿另一家公司使用了化肥二胺,而后者又質疑前者的質控規范。兩者的互為揭穿,讓旁觀者更明。
但是,此題目的復雜性,不在于對幾個人或幾家企業的艱難突破,而在于要對一種產業模式的縱深解讀。組稿在幾個月前已完成,而如今才發表,其中的核實、佐證工作必不可少,搜索國內外現有的科研文獻資料,采訪國內外權威技術專家,并投入長時間成本采寫完善,也正是基于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