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飛機失事,讓馬航的紅藍兩色標識成了“最晦氣”的標識。有人給馬航出主意:趕緊更換標識。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介紹,馬航原本已經在更換自家客機的涂裝了。新的純藍色標識已經出現在了旗下的空客A380客機上,而今年接連失事的兩架客機還沒來得及換裝。業內人士表示:“聰明的話,馬航應該加快客機涂裝的統一工作。”
這位業內人士的主意,來自于一些業內的先例。只不過這些航空公司對于失事飛機標識的做法更加簡單粗暴:用油漆直接抹掉。
在2013年就有兩起例子。2013年2月,意大利航空的一架ATR-72型客機在羅馬沖出了跑道。事后航空公司的人員很快用白色油漆抹掉了機身上的公司名稱和標志。面對外界關于“洗白事故”的質疑,意大利航空解釋稱,抹掉標志是標準的行業慣例,以避免負面宣傳。
泰國航空公司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2013年9月8日,泰航的一架客機降落曼谷機場時,因起落架故障沖出跑道。第二天,人們在報紙上看到失事現場圖片時,發現客機機身和尾翼上的泰航標志都變成了黑色的“補丁”。
不過,泰航讓行業慣例來“背黑鍋”時,被反咬了一口。泰航最初對外解釋稱,這一做法是遵從星空聯盟“危機溝通法則”的指導。
但星空聯盟的發言人很快回擊:“聯盟的危機公關策略從來沒有聲明過要將標志掩蓋起來”。泰航只好改口說,遮蓋事故飛機的標識是泰國的通行做法,并非星空聯盟政策。
盡管很難說清這一做法到底是行業慣例還是國家慣例,但在航空史上,并不鮮見。1987年美國東方航空的客機發生著陸事故之后,就用防水布遮擋了機體標志和公司名稱。2006年英國TNT航空的貨機在迫降之后,用油漆涂掉了公司標志。2007年臺灣中華航空在120號班機起火燃燒后也對機身標志進行了遮擋。
有國內媒體考證了這個“慣例”的起源。據《云南信息報》介紹,涂黑標志的做法“最初是為了一國飛機在另一國發生事故后,所有國可以讓當地國不用顧忌國際法而立即進行處理。涂黑標志是一種放棄權利、委托的做法。”也就是說,涂抹標識的初衷,是為了加快失事飛機的處理進程。
但對航空公司來說,此舉最大的動力顯然在于淡化航空公司與事故飛機之間的聯系。只是在社交網絡盛行的時代,這已然變成吃力不討好的做法。《經濟學人》就指出,在泰航事故見諸報端之前,大量失事飛機的圖片就已在網上流傳。而且,這一“慣例”在社交網絡上招致了諸多批評,想要保持形象的航空公司反而顏面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