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樣貌又沒身材,對不起,這樣的底子他們幫不了你。
直到1997年,中國才有了第一本男性時尚雜志《時尚先生》,它是整個90年代唯一的一本且維系艱難。現在,市面上有數十本男刊,封面一水兒的一線明星和國際大腕,看起來也是風光無限。
但畢竟歷史太短,時尚在中國本就是個舶來品,作為后起的男性時尚雜志,到底怎么做,形式和內容主要還是參考國外的版權合作雜志以及國內的女刊,而依然沒有建立一種針對中國男性受眾的呈現方式。
所有的穿衣妙招都不能解答那個最讓人頭疼的困擾:“你知道,私房錢很難攢……”
翻開那些所謂指點潮流、引領風尚的男性時尚雜志,卻總是一番“不在人間”的景象:男模永遠25歲,標致的臉蛋和硬朗的肌肉線條,再套上一身大牌,傳遞著“我酷、我帥、美女都愛我”的強大自信;他們會向你推薦最新流行的連體工裝、流蘇樂福鞋,并驚呼Dior Homme秋冬的豎紋波點套裝是多么地青春年少、時光逆流;他們面面俱到,甚至還精確地指導你一身行頭下來到底要不要穿襪子。
聽起來是很貼心、光鮮,可終究沒有觸及到根本:如何吸引并說服男人來讓自己變得更時尚。男性本身對自己衣著的關注就少,且在傳統男性的觀念中,時尚是比較“娘”的東西。如今的消費文化,更傾向于利用偶像、帥氣男模來推動消費行為,可這對于異性戀的男人能有多大感召力?再說了,所有的穿衣妙招都不能解答那個最讓人頭疼的困擾:“如果我,男,28歲,體重和身高碰巧都是172,啤酒肚不羈地凸顯,長相又挑不出優點,我該怎么穿才像個型男?對了,投入的成本不要太高,你知道,私房錢很難攢……”

通常來說,男性時尚雜志的目標讀者群體為25~35歲之間、精英型、智慧型并且追求品質生活的男性。姑且懷有幻想地假設這部分男性讀者的月收入為2~5萬元。相對應的情況是:一套最普通的Armani西裝售價約為1.5萬元,一件最普通的Burberry男士風衣要賣兩萬塊,一件甚至有些難看的Gucci外套要1.3萬,HUGO BOSS算是“平價”些了,700塊可以買件男士T恤,外套不嫌土的話,3000塊可以買一件穿穿。
這似乎是種有意為之的不接地氣。一本男性時尚雜志,已經用兩斤的重量、二三十元的售價、銅版紙的印刷來說明了自身的高貴。售價低于成本,只有靠廣告來翻本和盈利。稍夸張點地說,整本雜志都是為其中占到小半本的廣告服務的。大概十年前,時尚雜志風生水起之時,會有品牌為了讓自己的衣服在拍攝中出現而賄賂編輯。雖然今天這種現象不復存在,但時尚雜志中出現的每一件單品、每一個選題大概都要牽扯上兩個原因:它是廣告客戶,它是潛在的廣告客戶。
由于國內的時尚產業還沒有建立起來,時尚雜志與時尚編輯手中并無多少自主權,仍然只充當著鋪路工的角色。他們用的是一種更像打量異性的目光來塑造著一個個秀色可餐的男人形象,致力于打造一個男人國的后花園。他們只服務那些漂亮臉蛋、黃金比例、有型身材的男人,如果你沒樣貌又沒身材,對不起,這樣的底子他們幫不了你,自我拯救之后再看這本時尚雜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