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完美主義者+人來瘋+有背景,這都是外界給這個行業戴的“帽子”。

傳說中男時尚編輯入職條件是:GAY+完美主義者+人來瘋+有背景,第一點尤甚。但在李斌(化名)看來,這都是外界給這個行業戴的“帽子”。至少這些帽子對他來說,一頂也不合適:直男,性格溫和,出身普通。來到北京學平面設計,才讓“時尚”這個詞真正進入他的生活。如今在一家男性時尚雜志做服裝編輯的他,最初決定進入這個行業,卻是因為這種雜志的排版和設計非常生動。
在他看來,人們會對時尚編輯有多種幻想。但他們既不是每天Prada高級定制搭配紅底鞋的“女魔頭”,也不是《等風來》中月薪2000,吃不起飯的可憐樣。在國外,時尚編輯是一個吃香的行業,像《時尚女魔頭》里的安妮·海瑟薇那樣,穿著公司給的Gucci褲子并不特殊。而在國內,一個時尚編輯如果在最好的時尚媒體工作,薪酬可能略高于其他的媒體同行,但總體而言,并沒有什么讓人艷羨的絕對優勢。根據招聘網站的統計,普通的時尚編輯每月工資為一萬元左右,另外品牌活動所得的車馬費不固定,“忙季”時也可額外賺到一萬塊。
他承認,中國男性時裝雜志呈現出的那些美輪美奐的畫面,與真實世界有差距。比如他最初去時尚雜志實習時,就發現其實拍攝現場里的模特們和照片中的不一樣。那些光鮮亮麗的服裝,在模特身上怎么穿都不合身:要么偏大,需要現場縫補;要么顯胖,得后期修圖。“那會兒,我挺不理解的,感覺很不真實。這樣去美化,有什么意義呢?”
在時尚媒體行業里待了六七年,這些懷疑早就煙消云散了。不是因為麻木,而是發現這是中國這個行業中的一道必要工序,那些歐美時裝的尺碼并不適合中國人,而且有時候公關公司提供的服裝尺碼甚至都會搞錯。
那些光鮮亮麗的服裝,在模特身上要么偏大,需要現場縫補;要么顯胖,得后期修圖。
在他看來,中國男人的時尚觀不行,和歐美服飾品牌是主流有很大關系。中國男性時尚雜志,同樣會犯“不接地氣”的毛病,比如,他所在的雜志曾經策劃過一個服裝選題,介紹80年代的搖滾風。可出來之后發現效果并不好:很多讀者對這種風格都不理解—中國的80年代哪里受過搖滾文化的熏陶?
“以前我們的服裝選題,都是教人怎么選禮服,教人去高端場所穿什么,但大部分人其實不需要這個,也用不到。”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李斌所在的雜志就準備改版,去教人怎么在日常生活里搭配,怎么改變形象讓自己更自信,讓時尚更實用。
時尚雜志的內容都是廣告,在李斌看來,是外界對這個行業的又一個誤區。“在選題操作上,我們和其他媒體沒有什么兩樣”。編輯會根據現實情況和實際需求來判斷,比如下個月秋裝馬上就要上架,就會準備介紹怎么去搭配秋裝。而在制作雜志內容的時候,確實會與適合的服裝品牌聯系,不過這是在選題確定之后的事情了。實際上,聯系品牌是準備素材工作的一部分,“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新聞采訪一樣,只不過我們需要的,是適合拍攝的服裝而已。”
那男性時尚雜志對中國男人的品位有沒有幫助?李斌認為確實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二線城市中,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注意自己的服裝、體形和儀表了。雖然主流的時尚男刊讀者集中于傳媒圈和商業圈,但這不意味著時尚沒有影響到中國普通男性的生活。“我們在工作時,也會費心思去挑選西裝、襯衫,還有手表、皮鞋、領帶這些配飾。雖然你可能說這是生計所迫,但一些最基本的時尚觀,不也早就融入其中了嗎?”
在李斌看來,時尚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它能讓人變得更自信。所以向中國男性傳播時尚理念,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如果這么看,時尚男刊并不是沒有幫助,而是改變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