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人們提到麗江土司,很自然地會說到一個叫高玉柱的傳奇女子。高玉柱又被稱作“高二小姐”,是麗江永勝末代土司高長欽的女兒,被譽為“滇西才女”。
高二小姐生得漂亮,性格豪爽,能詩善畫,由于才貌出眾,又遇動亂年月,曾被送往深山避亂數年。后來長大,云南省省長龍云的兒子龍繩武也曾迷戀上這位高二小姐,并跋山涉水到麗江永勝相親,留下了一個傳奇。然而,高二小姐的志向高遠,選擇了一條與普通女子完全不同的生活軌跡。
高玉柱成為滇西才女,其才華蜚聲省內外并不是偶然的。撇開高玉柱所處的土司家環境讓她的才華得以發揮這個有利條件不說,就是高土司管轄了八百年的永勝小鎮,也是歷史上的文明之邦城,有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除了小鎮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城建筑、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以外,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永勝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到了明朝,永勝小鎮一再進入皇帝朱元璋及他的南征將軍傅有德和沐英的視線,多次對永勝調兵遣將,構筑城堡。歷史資料記載,永勝小鎮在歷史上就是朱元璋的軍隊建筑的“瀾滄衛城”。
據《永勝文史資料》介紹,“明洪武二十八年(1383年)九月,云南兩司將駐昆明的數千軍官移到永勝(共六千五百人),次年(1396年),曾任瀾滄衛指揮使王佐率督本衛官軍和所屬北勝、永寧、蒗渠三州土司軍民建城,建成了現在的永勝城。”
據永勝小鎮的現狀和歷史記載,再看關于“瀾滄衛”古城的歷史地圖,永勝小鎮的修建可謂氣度非凡。瀾滄衛古城,南北依正子午向坐落,東西大街頭為卯酉向。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設于兩條大街的四個街尾處,在四面城墻的正中。城墻外為磚石砌筑,下石上磚,墻腳處磚石厚五尺,向上漸薄,城墻外直立,內卻為傾斜面,呈緩坡,老人小孩都可上到城墻上面。
城外為人馬大道,大道外有護城河,河寬一丈二尺。初建時,城東門叫“迎旭”,南門叫“來薰”,西門叫“揮輝”,北門叫“拱極”。當時的古城,城墻氣勢磅礴,城樓、炮臺整齊壯觀。全城有四條大街,十六條小街、形成一個棋盤布局(小鎮老人介紹,把古城建成棋盤格式,是要讓城內生活的人善于心計)。街面中心用石板鋪就。城內鐘樓高高聳起,廟宇更是隨處可見。府署,學校,戲臺,演武場,人馬旅店都十分齊備……這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原特色的古城,它的建筑,完全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和我們看到的軍事古城堡如出一轍。
由于永勝歷史發祥久遠,并從明朝時就和中原文化大規模交流,致使永勝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造就了更多的文人。永勝文人之多,也是讓人難以想象。據《新篡云南通志》《永北直隸廳志》《永勝縣志》記載,早在明弘治正德年間“瀾滄衛”時,就有一神童張宗楚。此人沒有進過學堂,七歲時,就能吟詩;上學后,成績非凡,對書法詩賦極為精工,以神童身份應試舉人,朝廷征辟為翰林院秀才(見萬歷年《云南通志》人物,《滇系》卷七十六雜載,乾隆《永北府志》人物、藝文,《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六)。明朝一代,云南省共舉神童十五人,張宗楚便是其中一人。可見,永勝歷史上的文人非同一般。
也是在瀾滄衛時,譚升于天順壬午年(1462年)科中舉,成化丙戌(1466年)在京中進士。此二人,為明代滇西最先中試進士,也是至今麗江、迪慶、怒江三地州僅有的進士。另外還有劉思善、劉造、王壽昌、黎元和等人,都是享譽全國、蜚聲云南的人物。
最后再說滇西才女高玉柱,她是大理南詔國高氏的后裔,她的聰明才智,在她的童年就顯現出來,末代土司在高玉柱童年時就讓其進入自家的私塾,讓縣城里知名人士對其進行培養教育。上學的學生不止高玉柱一個,但在所有的學生中,高玉柱才智過人,所學課程均能領會,并能舉一反三。時間不長,她的才氣便明顯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高二小姐到了二十歲還沒有談論婚姻,她的才氣,她的個人魅力,卻已經傳到了省城。當時,云南省省長龍云的兒子就曾經仰慕這個土司的女兒,千方百計想和高二小姐接觸,得到她的青睞。只恨當時永勝沒有一寸公路,交通十分不方便,從永勝到昆明走茶馬驛道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龍云的兒子對高二小姐的仰慕更加遙遠,他讀過高二小姐的詩,聽人說過高二小姐的漂亮,但卻無緣相見。據說,龍云的兒子與高二小姐曾經有過書信來往,但那些屬于歷史的文字我們已經沒有辦法找到。就是高二小姐的大多數詩文,現在都存留甚少。
只是,龍云的兒子到過永勝,和高二小姐有過接觸,這卻是真實可信的,留下的故事,也是生動而有趣的。
龍云的兒子名叫龍繩武,他來到永勝是民國二十一年即1932年。當時,龍繩武還只是步兵一團一營的營長,所統領的軍隊,也只是幾百人的兵力。龍繩武到達永勝,目的就是要見高二小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只不過,龍繩武在來到永勝以前卻找了一個看似很合情理的理由,他到永勝來是為了檢查邊疆地區的軍事防務。所以,龍繩武到永勝以前先到了麗江,再由麗江轉道永勝。
高土司家的衙門,依然在永勝靈源箐,緊靠著滇西著名佛教勝地靈源寺。接待龍繩武時,大小官員都要到靈源寺,免不了要吟詩作賦,而高家其他人,卻沒有應酬的才能,只能高二小姐出場了。現在,幾個版本的志書都記載了關于龍繩武和高二小姐的見面,并吟詩作對,但終未結為姻緣的故事。據永勝縣志記載:1932年5月,步兵一團一營營長龍繩武率兵一營,借軍政事務之機來到永勝小鎮,到高家相親。高玉柱欲試龍繩武才學,便邀他到觀音箐游玩,高玉柱出聯曰:“觀音箐,箐觀音,觀山觀水觀世音”。龍公子對不上來。高玉柱為婉轉謝絕龍公子,便自對,曰:“龍王廟,廟龍王,龍子龍孫龍父王”。龍公子聽后慚愧之極,怏怏而返。
高玉柱委婉地拒絕了這門親事。
高二小姐要出遠門的那一年已經近三十歲,這個時候,她還沒有結婚,也沒有正式談過婚事。高二小姐過去曾經要求父母讓她到外面去增長見識,去干一番事業,她覺得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決心,憑著自己在云南名流界的聲譽,完全可以去闖蕩世界。
當然,高二小姐也不否認自己也依靠著高土司家的名聲,八百年的土司,走到哪里都是一張看不見的名片。就因為如此,高二小姐多次向父母提起要出遠門,都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父親雖然是土司,也屬于小鎮上見多識廣的人物,但在高二小姐的問題上,他們總是想不到一塊去。高土司喜歡自己的女兒學文化,喜歡自己的女兒理想遠大,但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像小鎮上所有的女子一樣,堅守一種世俗的觀念,一種安居家業的傳統。只是,高土司的愿望沒能實現,女兒的所作所為一直與土司父親背道而馳。
高二小姐經過與父親長期的爭辯協商,終于可以出門去了。在出門前的晚上,高二小姐滿懷激情地走到小鎮的邊緣,心里被一片感嘆所遮蓋。這是八月的黃昏,在遍地金黃的谷浪中,夕陽流金,晚風微微。在此情此景中,高二小姐想到,這次出了永勝小鎮,回來的可能性是很小了。是小鎮沒有挽留她的意思,還是她自己一貫地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這些好像都是理由,又好像都是非常高深的秘密。
出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時候,永勝還不通公路,得騎馬或走路。日曬雨淋的經歷不需多說,有時候還要與土匪遭遇。所以,高二小姐出門帶足了鄉丁,一支隊伍護送著高二小姐所有的行程。一個驛站一個驛站地走,一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路。偶爾會聽到槍聲響起,便馬上停下來隱蔽,在大山的“皺褶”里喘息,一直走到太陽落山,夜晚都住在馬店里。
高二小姐從一個驛站里出來,這個驛站就負責送她到下一個驛站,他們要對土司的女兒全程實行保衛。一站一站地走,就這樣一路行走著出去,一直到了省府昆明。
到了昆明,家人建議高二小姐直接到省府報到,可以找到專人接待。高二小姐說先不去省府,而是到了永勝在昆明的會館。永勝會館在武成路旁邊,離翠湖邊不遠,但規模不大,整個會館只是一個四合院,院子里都是土木房子。因為是永勝會館,那里也是永勝人經常聚會的地方,所有永勝人都可以在那里了解昆明的信息和家鄉的情況。所以,永勝人到昆明辦事,都先到那里報到,先向在昆明的老鄉通報。只是,高二小姐首先到達永勝會館讓人們感到驚奇。高二小姐是土司的千金,是云南的名人,她的到達,讓會館增添了許多的亮色。
到了永勝會館,高二小姐也顯得異常高興,離開永勝已經一個多月了,她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聽到鄉音。到了昆明,走進了永勝會館以后,高二小姐馬上感覺到了鄉音的親切,一種無以言狀的溫馨。
高二小姐到達永勝會館小住幾日,又去省府報到,與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政壇人士接觸。高二小姐沒有想到,她和所接觸的省府里的人,很難找到共同的語言。他們都只想自己的事,對國家的事很少考慮。或者是一些酸溜溜的文人,都沒有遠大的志向,也就找不到共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高二小姐在省府里認識了一些南京政府里的國民黨要員,經過他們的指點,她毅然從昆明奔赴南京,走上了更加寬闊的道路。
高二小姐沒帶任何家人隨從,她只身一個人走進了更廣闊的社會。到了南京,高二小姐很快得到國民黨政府的賞識,任命她為西南彝族駐京代表。中日戰爭爆發以后,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國民政府任命她為西南邊疆宣慰團少尉團長,對云南、貴州、廣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少數民族宣傳民族團結、鞏固邊疆、一致抗日的政策。
高二小姐從此步入戎馬生涯,最后被派到云南的個舊市一個連接滇越、老撾、緬甸的邊陲小城執行公務,因得一種“炎璋病”客死他鄉,結束了她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