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地點: 北京言幾又城市創(chuàng)新生活館人
物: 張新穎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用十多年時間完成了一部《沈從文的后半生》,盛夏之時他攜新書來北京同讀者見面。主持人的開場白很特殊,沒宣讀講座主題也沒有隆重介紹嘉賓,而是讀了一段1948年時發(fā)生在沈從文和其次子沈虎雛之間的對話
“爸爸,人家說什么你是中國的托爾斯泰。世界上的讀書人十個中就有一個知道托爾斯泰,你的名字可沒那么多人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是的,我不如這個人。我因為結(jié)了婚,有個好太太,接著你們又來了,接著戰(zhàn)爭也來了,這十多年我都為生活不曾寫什么東西,成績不大好,比不上。”
“那要趕趕才行?!?/p>
“是的,一定要努力。好好地寫個一 二十本?!?/p>
在這段對話發(fā)生的一年多后,沈從文停止了寫作,改行去做文物研究。而《沈從文的后半生》所講述的正是張新穎通過大量研究、考證還原的沈從文告別文學、改行進行歷史研究的40年。當主持人將整個現(xiàn)場交給張新穎后,他的第一句話便是:“要講的東西太多,不知道從哪兒說起?!?/p>
要談及沈從文從事文物研究的后半生,大多數(shù)人都會聯(lián)想到其中的外力作用,例如時代、政治等因素,但張新穎在演講一開始便給出了另一個角度的解讀:“沈從文改行,他為什么做文物研究而不是做別的呢?這里面潛伏著一條生命發(fā)展的連續(xù)脈絡,潛伏到什么程度?潛伏到作者自己也不知道的程度?!彪S后,張新穎給出了他的理論依據(jù),在沈從文30歲時寫成的《從文自傳》中,曾明確地表達過自己對于文物的熱衷他寫到自己20歲時在陳渠珍身邊保管書畫、青銅器、古書等,在曬書、清點文物時,他就會產(chǎn)生一種很強烈的感情。張新穎說:“當他20歲時,他沒有想到自己將近50歲時會改行,而他做的就是20歲時感興趣的事。他的生命是有一個密碼的,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p>
隨后,張新穎談到了沈從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一個特點:對普通人懷著最崇高的敬意,“他會在妓女身上、船夫身上、最下等的士兵身上看到人性當中莊嚴、誠懇、努力的東西?!倍@一個特點也貫穿于沈從文從事文物研究的始終,“他最關心的是扇子、馬鞍、鏡子、衣物,喝酒喝茶用的杯子它們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是老百姓日常家里用的東西?!?/p>
在張新穎講述的一個個的故事中,現(xiàn)場幾乎無人發(fā)出聲響,而在之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故事更是越講越多,幾乎每一個問題被提出后,張新穎都要先解釋一句:“講也講不完?!崩纾驈奈耐徒鸬挠颜x,“他們完全是兩種人,但卻有著終生的、很特別的友誼?!卑徒鹪谛禄榈纳驈奈募抑凶∵^很長時間,“他在沈從文的書房里寫《雷電》,沈從文在院子里的一棵棗樹下寫《邊城》”,巴金的夫人去世前得到的最后一份問候也是來自于沈從文。還有黃永玉和侯孝賢,前者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彌補表叔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遺憾,而后者在遭遇創(chuàng)作瓶頸時,幫他解困的則是《從文自傳》。
時間過得飛快,在不得不總結(jié)陳詞時,張新穎說:“沈從文從來不顯得強大,也不顯赫,可他的影響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滲透到具體的人身上,不管是侯孝賢、賈樟柯還是王澍,當然還有賈平凹、王安憶、莫言、余華等?!毖粤T,他再次感慨道:“這其中的故事,真是講也講不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