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專業課輕文化課的現象,不但會給技工學校文化課教學質量帶來較大影響,也會給專業課教學帶來諸多不利。就技工院校文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對策。
關鍵詞:技工教育;問題;文化課;教學創新
技工教育是近年來我國職教建設的重要一環,它的目的是培養一流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經濟的發展,教育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全面展開,而技工教育的教學改革卻相對滯后,無論在教育觀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文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面臨尷尬,亟待改革。
一、技工教育文化課教學現狀與問題
1.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對技工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觀念,即教學生掌握一門技術,或者說要求學生只要會做能做,其他的則不必過多考慮。正是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家長、學生甚至一些學校、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對學生進行語文、數學等的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導致文化課教師難教,學生不重視文化課的現象,出現職教系統本身認識的偏差,使文化課教學被忽視,人為地使得“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失衡,缺乏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文化素質的培養。當前技工教育發展中除了對口升學班級外,一般都比較忽視文化課的開設,文化課幾乎成了陪襯,可有可無。在課程設置和平時教學中非常突出“專業課”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課要為專業課服務”的口號。為了滿足專業課時數,任意刪減文化課的教學內容。由于時間、學制等的限制,過于強調“專業課”,忽略了文化基礎的全面提高。結果只注重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文化基礎的教育被忽視,培養出來的人才發展不夠全面,心理素質較低,缺乏自信,就業能力低弱。由于忽視文化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發展也受到很大的制約,難以進行自我教育與提高,使以后職業生涯的繼續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
2.學生基礎差使文化課教學面臨挑戰。技工學校生源幾乎全部來自初中生,而且他們絕大多數是升入高中無望才選擇上技工學校學習的,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另一方面,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差的學生普遍抱有“到技校學習是為了‘混張文憑’好找個工作”的思想,他們對文化課普遍經歷一個由聽不懂到聽不進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課就“頭疼”的過程。由于生源質量偏低,大多數學生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沒有興趣。文化課教師也成了不受學生歡迎的人,相對專業課程而言,文化課教學的情景實在尷尬,而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3.教學評價問題使文化課教學得不到重視。技工教育的特性是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人們的目光都盯在學生專業課程的成績上,專業課程成績好,就業安置相對容易。技工教育的專業課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完善的學校、社會考核評價機制,各種等級證書的考核使各專業知識的評價厚重有量,教師和學生,都把能否取得專業等級證書作為評價學習優劣的標準。而文化課教學則缺少強有力的外部評價機制,內部評價機制又不夠完善。對教師而言,其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監控與評價無疑是沒有明確標準的;對學生而言,其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等方面的檢測與評價也是“寬松”的,這便導致了文化課教學的考核評價缺乏重視,起不到激勵作用。
4.適合技校學生的教材過少,教學計劃過于空洞。部分文化課教材大綱過時,內容陳舊。
5.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授課方式過于俗套。由于傳統教學觀念,許多從事技工教育的文化課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采取的仍然是單一的書本教學法。課上,一些教師只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不管書本上的知識是否適應時代的要求、是否適合技工學生的學習要求。這種方式根本不能適應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不能發揮他們的特長,更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示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枯燥無味的課堂必然會出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很少與學生互動,只是一味地用“我說你聽,我問你答”的方法,學生聽到的都是書本上的東西,看到的都是黑板上面的粉筆字,完全沒有新意,這也就造成了“你說我睡”的課堂現象。
二、技工教育文化課教學的改革途徑與對策
1.擺正“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關系,準確定位文化課。技工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習的主旋律,由于就業的需要把專業課的砝碼加大了。但是“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寬厚的文化基礎是培養扎實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技工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狹窄的專業技能訓練,必須注重對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實現“文化高移、素質全面”的教育目標。通過課程整合、彈性學制和必修、選修結合等多種方式組織文化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際需要,加強文化素質的教育,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克服“重專業、輕文化”、重眼前謀職輕終身發展的傾向,處理好專業課和文化課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對文化課教學的認識,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文化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2.加強文化課學科價值認識。造成“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化課學科價值認識不夠。教育系統內部那種認為學生生源差,文化課能學多少算多少的思想,導致了文化課教學質量偏低,也使教師缺乏教學激情。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課價值的認識。文化課教學不但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而且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技巧、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學生潛能開發、個人終身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認識到文化課教學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將文化課程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課程結構中,使文化課真正體現其學科價值。
3.加強文化課教學的針對性。這是擺脫文化課目前尷尬狀況的重要途徑。首先,文化學科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不搞一刀切,可試行分層教學,對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參加升學考試,對基礎差的學生要激發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以切實提高整體素質。其次,要把文化基礎素質與現代科技意識的培養很好地融合起來,在文化課教學中要突出實用性。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增強教學過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豐富教學內容,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4.加強文化課學科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機制的有效建立對提高文化課教學質量、提高學科品位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同時應借鑒專業課教學評價方法,不斷開拓新的教學評價方案,強化評價功能。例如,開設普通話測試,合格的學生發“普通話合格證書”等,對學生學習文化課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三、技工教育文化課教學的創新與對策
1.加強教材的建設、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鑒于原有教材的弊端,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獲取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信息,并把它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催化劑,不斷地注入文化課教材和講義,確保教學的內容對過去具有診斷性,對現實具有指導性,對未來具有預測性,這樣才能真正帶領學生緊跟科技發展的前沿。另外,在教學計劃上要做必要的調整,要敢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要本著“寬基礎、活模塊、精專業”的思想,沖破專業的限制,以社會需求為主,在文化課的基礎上,加入文學欣賞、影視欣賞選修課以及普通話、寫作選修課,保證在學好文化課程的基礎上,加強圍繞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觀念、審美情操、社會公德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的編排與傳授,并且可以有選擇性地開設計算機、實用語言等特色課程,充分滿足社會和學生自身的需要。
2.加強實踐課程,突出綜合素質的培養。單純的理論教學不能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要求,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要在實踐方面有所加強,多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著重在實踐上下工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學校中要開展合適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演講比賽、普通話比賽、文學社團活動、名作欣賞講座等,以此來培養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突出特長的社會需求型人才。教師可以多多讓學生走上講臺,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3.實施“雙師工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技工院校中,教師不僅肩負著理論教學,還要擔當實訓指導、技術推廣等任務,這就要求在技工院校中任教的教師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學校要不失時機地推出政策,培養一些基礎好、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通過留學和轉崗的方式把自己培養成“雙師型”。學校還可以出臺一些實質性的政策,對于“雙師型”教師進行必要的獎勵,來提高學校的教學檔次。另一方面,在教師的教學中,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譬如多媒體教學或到實訓基地開展演示性教學,都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生動地進行學習。
4.培養技工院校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能力。從理論聯系實際角度出發,技工教育是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要靠高層次的專職研究人員,更要靠那些直接的社會實踐者的參與。在注重實踐課開設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這里不僅包括文化基礎課理論的學習,也包括其他相關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總結、動手等的能力,促使學生具備從實踐中學習和總結理論、甚至發展理論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文化課教師應該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種開闊的思維。目前的技工院校學生基本素質較低,他們的思維通常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做到思維開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發散,對諸多相互聯系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從實質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探索與實踐,一定會把高職教學水平提升高度,使高職生走上社會就可以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楊進.職業教育教學領域應當實現的十個轉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4).
[2]韓雪.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語模式評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2(4).
[3]石偉平,徐國慶.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比較[J].職教論壇,2001.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