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間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軟香嫵媚的風格,這種詞風奠定了詞為“小調”的格局,同時也開啟了詞體新時代。人們紛紛效仿的同時,“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艷以爭鮮”成為了詞壇主流。大規模進行詞體創作始于花間詞人,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和個人氣質,讓整部《花間集》有大的方向,也有小的不同,鑄就了花間詞豐富多樣的風格特色,對后世詞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細膩幽微 清疏明朗 質樸自然 深沉冷靜 清冷曠達
唐末政治黑暗,文人們自知仕途無望,逐漸從功名場上退去,醉心于花前月下的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學作品的主題從軍國大事轉向了個人享樂。詞這種音樂性、娛樂性的文體創作,因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花間詞以溫庭筠和韋莊的風格為主。但同時,由于詞家的個人經歷和性情不同,《花間集》也出現了不少特別的聲音。
一、女性情思的細膩幽微
溫庭筠的詞辭藻絢麗,意象堆疊,擅長精細地描寫女性妝飾、起居環境。讀他的詞,總能感到一種精致的雕工、細膩的描摹。讀者在他創設的唯美詞境中,擁有絢爛感官刺激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是對幽深隱微感情的體認。耳熟能詳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就從女性的閨房、衣著打扮入手,色彩濃重,香艷撲鼻。細細回味,更能從客觀的勾畫中看到女性慵懶惆悵、美而無人欣賞,又希望通過容貌的修飾來達到自我認同的心理變化。溫庭筠的一組《菩薩蠻》大抵都是這樣。葉嘉瑩先生曾經指出,這樣的客觀描繪,其實滲透著時代的感傷。而這種著重描寫閨中情思,以女性為主人公的風格,也深深影響了花間詞人。大家不遺余力地用精美的詞匯、華麗的語言表達細膩的情感。如薛蘊的《相見歡》:“羅襦繡袂香紅,畫堂中。細草平沙番馬,小屏風。卷羅幕,憑妝閣,思無窮。暮雨輕煙,魂斷隔簾櫳。”刻畫女子心態,用詞香軟,格調感傷。但薛詞整體上已經不像溫詞那樣濃艷了。此外牛嶠、毛文錫、和凝等人也都是溫派風格。歐陽炯則將這種風格推到了極致,艷詞甚至流于淺陋俗糜。此派創作錯彩金鏤,美艷絕倫。宋初的文人,也多以這種風格為主。一直到了北宋中期,晏幾道還熱衷此道。
二、直抒胸臆的清疏明朗
韋莊的風格則與溫庭筠形成了鮮明對比。王國維說溫詞是“畫屏金鷓鴣”{1},韋莊是“弦上黃鶯語”{2}。周濟也說:“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3}溫詞隱而密,韋詞顯而疏,形成了花間派的兩大主流詞風。韋莊的一組《菩薩蠻》展現出了詞人一生不同時期的心態,讀來真切感人。如其一:“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用景色的凄美表現主人公離別之際傷感惆悵的心情。韋莊的詞善于直抒胸臆,措詞用字不喜濃麗的描繪,鐘愛清新、淺淡的語句。這樣的作品,情感表達深厚,風格清新自然,與精美的溫派詞并駕齊驅,各具特色。花間詞中也有為數不少的作品,受到韋莊風格的影響,如牛希濟的《生查子》:“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與韋莊的《菩薩蠻》寫法如出一轍。此外,顧、孫光憲、李的《浣溪紗》等作也明顯帶有韋派的特色。他們明麗曉暢地表達自身的主觀情感,展現自我的真實想法,作品風格清疏明朗,和南唐詞風形成呼應,為實現伶工之詞到士大夫之詞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三、鄉村描繪的質樸自然
《花間集》中對于鄉村田園的主題也有所涉及。這一題材的作品,風格多偏向淳樸恬靜、淡泊安逸。在滿是香艷綺靡氣息的花間詞壇上,鄉村田園詞展現出了詞人的另一種生活狀態。如歐陽炯的《南鄉子》其一:“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綠,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其二:“畫舸亭橈,槿花籬外竹橫橋。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寫南粵風物人情,白描素染,明麗清新。李的《南鄉子》:“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圓荷遮晚照。”塑造了鄉間女子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形象,質樸自然。孫光憲的《風流子》風格也大致如此。此外還有些作品,帶有濃厚的民歌氣息,如溫庭筠的《采蓮子》、孫光憲的《竹枝》,也是此種風格的代表。不過,花間派詞人并沒有專力于此類創作,這一風格滲透在少數詞人的作品之中,雖沒有形成大的規模,但也為當時的詞壇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花間詞人對一風格的創造,為后來的歐陽修用民歌方法寫詞,辛棄疾大量創作鄉村詞鋪平了道路。
四、詠史懷古的深沉冷靜
唐末的國破家亡,讓文人們失去信心,醉心于歌舞流連。然而,文人與生俱來的責任感,畢竟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記。他們痛苦孤獨地沉思荒亂蕭索的現狀,默默地感慨世事滄桑的殘酷。“詠史懷古”這一詩中常見的主題,在詞中也開始嶄露頭角。代表之作如鹿虔的《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重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詞人抒發興亡之感,講述世事變遷,全詞寓情于景,沉痛凄涼。這樣嚴肅的詞風在花間詞中為數不多,但也表現出詞人們在享樂之余的一份清醒冷靜。就連為花間詞作序的歐陽炯也忍不住染指這一題材,他一方面倡導濃艷軟媚的詞風并大力踐行,一方面又寫出了深刻沉重的詠史詞。他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基調蒼涼,感慨萬千。冷峻憂思和濃麗綺靡出自同一個作家之手,可見當時文人心態的矛盾。這類作品也未形成大的影響。不過,花間詞人們用深沉冷靜的筆法,鑄造了一個滄桑廣闊的新詞境,也影響了后世詞人的創作。柳永、蘇軾、王安石、姜夔等人都紛紛傾心于此類題材,懷古詞風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五、隱逸情趣的清冷曠達
漁隱詞自張志和開創以來,產生了不少佳作。花間詞人也對此類詞作風格有所青睞。試看一首李的《漁歌子》:“楚山青,湘水綠,春風淡蕩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漁艇棹歌相續。信浮沉,無管束,釣回乘月歸灣曲。酒盈樽,云滿屋,不見人間榮辱。”陶然山水,寄情漁歌,洗去了閨中愛情的熾烈,純用清冷的景物描寫,勾畫出了作者平和灑脫的心態,讀來讓人心曠神怡。再如和凝的《漁父》:“白芷汀寒立鷺鶯,風輕剪浪花時。煙冪冪,日遲遲,香引芙蓉惹釣絲。”作者并未直接表達情感,只是單純地進行景物描繪,而隱逸生活的清冷曠達、平淡愜意就已如在目前。此外,顧、孫光憲的《漁歌子》也是這種漁隱之趣的典型展現。動蕩的現實狀況讓文人們紛紛避世,有些專注于縱情享樂,有些則追摹古人,以隱逸的方式尋求心理安慰。花間集中的這類作品寄情于景,景物和情感描繪清疏曠逸,在后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朱敦儒就有很多此種風格的隱逸詞留世,而源頭正是《花間集》。
花間詞豐富多樣的風格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他們有的以作家為主體,對花間詞風格進行分類。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在溫韋二派之外存在著以孫光憲為代表的第三派,風格特征矯健硬朗;有些學者則認為應以李的創作為第三派,代表風格質樸清新;有的則以詞作內容進行分類,認為花間詞中的邊塞之作和征夫思婦的愛情描寫應獨立于溫韋二派之外。
然而,不管如何分類,這些都充分說明花間詞的確是一部內涵深厚、風格多樣的作品。詞人們奉為詞學圭臬的這部著作,確實為后世的詞體創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1}{2}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2012年版。
{3}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唐圭璋《詞話叢編》本,中華書局1986年版。
參考文獻:
[1] 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劉尊明.論五代西蜀的“花間詞風”與“花間別調”[J].社會 科學研究,2000.
[3] 歐明俊.花間詞風格新論[J].紹興師專學報,1992(1).
[4] 溫吉弟.淺論花間詞風的形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52).
[5] 劉尊明.來自“花間”,超出“花間”——論荊南詞人孫光憲的創作成就[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3(5).
[6] 路成文,劉尊明.花間詞人李詞風的文化闡釋[J].湖北大學學報,1997(5).
作 者:宋瑩婷,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詞與詞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