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空難、爆炸、重大交通事故……無論天災還是人禍,每一次災難的降臨都會給親歷者留下難以抹去的心靈創傷。心理救援刻不容緩!
特邀專家 梁紅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心理危機——災難帶來的“心傷”
親人沒了女孩不吃不喝
在魯甸縣恒博醫院,一個14歲的小女孩,雖然只是頭部受了輕傷,卻一連30多個小時不說話不吃飯,親人、醫生都沒轍。
據前往災區救援的心理專家介紹,地震發生時,這個女孩被倒塌的房屋壓住腿,頭部也受了傷。當時,她從土里逃出來后,想救出身后同樣被埋的表弟,可是幫助表弟露出頭后,卻沒有辦法拉出他的身子,最終只能看著表弟沒了氣息……
遭遇爆炸橫禍家屬“瘋了”
在昆山第一人民醫院,眼看著丈夫黃武被推進手術室后,他的妻子馬春歡一下就暈倒在地。
馬春歡和丈夫黃武都在昆山中榮公司上班,因為沒和丈夫分在同一個車間,她才僥幸逃過此劫。爆炸發生時,馬春歡看見很多被燒得連衣服都沒有的男男女女被抬出來后,她瘋了一般地找尋著自己的丈夫和三妹。由于所有傷員都傷得很厲害,加之多數已不能動彈,馬春歡根本無法辨認丈夫黃武和三妹。
隨后,她和幾個工友一起趕到醫院,總算找到了黃武,但那會兒的黃武已經昏迷,全身被燒得幾乎沒有一寸好皮膚。
馬航失聯讓家屬崩潰
3月24日晚,當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馬航失聯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墜毀時,在麗都飯店等待消息的家屬們再也控制不住壓抑的情緒,一時間,哭喊聲、尖叫聲、撞擊桌椅聲此起彼伏,場面幾乎失控。他們始終不肯相信,他們的家人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22點,23點,再到24點,整整兩個小時內,哭喊聲沒有片刻停歇,家屬們也久久不愿離去。
專家點評
心理急救刻不容緩
親人不在了,住所被毀了,肢體殘損了,展現在眼前的除了幻滅就是慘象,留在心里的只有恐懼和悲傷……一場重大災難發生后,無論心理素質多強的人,心理的創傷都是難以避免的,往往會出現恐懼、絕望、焦慮、內疚等不良情緒。還有的人會經常做噩夢,變得非常敏感和警覺。此時,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心理急救,可以幫助他們恢復各項適應功能,預防和緩解心理創傷帶來的各種消極后果。尤其是目睹悲劇的小朋友、有基礎病的患者,以及本身存在焦慮、抑郁、失眠,或者其它一些精神方面問題的人,更是心理援助人員重點關注群體。如果心理干預不及時,則可能會引起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甚至走向自殺或犯罪等極端。
研究表明,在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約有60%的受災者可以自我恢復,或者接受少量的心理危機干預就可以治愈心理創傷;另外40%的受災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例如有些人無法承受失去親人之痛,用自殺、酗酒、不知疲倦地勞累等來傷害自己;有些人把災難事件造成的痛苦歸責于社會,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還有些人會出現嚴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
因此,在搶救生命的同時,心理救援同樣不容忽視。
災后遺留多種精神問題
“災難之后,很多人會好多天睡不著覺,很焦慮,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然而有些人卻長期沉浸在痛苦中,災難的畫面經常闖入腦海里,幾年甚至數十年飽受創傷之苦。”
面對熟悉的家園瞬間被毀滅,面對失去親人們的痛苦,每個親歷者的內心都會受到重創。常常會出現警覺性增高,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他心慌、害怕;災難場面不斷地在腦中閃回,并且伴隨強烈的情緒和生理反應;對事件選擇逃避,對外界沒有反應,變得冷漠、麻木……這些都是人們經歷突發事件之后出現的正常反應,是人體出于自我保護而做出的一種本能反應,大多數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就能夠慢慢恢復。
然而,由于創傷程度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應對方法不同,有些人的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重。例如,有個女孩在經歷膠濟鐵路脫軌事故之后,雖然死里逃生,但從此之后就變得愛發脾氣,不斷地自責,不敢坐火車、坐地鐵,否則就會控制不住地發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
由于長期沉浸在痛苦中,這些人常常感到特別無望、無助,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出現長期物質依賴、重度性抑郁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等心理問題。
3類人員需要心理干預
“并非所有經受災難的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心理危機工作人員會和醫務工作者組成醫療小組,一起巡診。比如有一些人會失聲痛哭,宣泄自己的情緒;還有一些人會表現得很麻木,不聲不響,不愿意發泄,但他們的狀態并不好,這些人就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需要心理危機干預的一般包括3類人,第一類就是受災群眾本身,第二部分就是受災親屬的親人,有的爸爸媽媽失去了孩子,遭受了嚴重的創傷。第三類就是救援人員,以及災后提供支援的工作人員。
救援人員在救災過程中不僅目睹了大量血淋淋的場景,還經常為沒有能力挽救生命而自責,以至于他們的內心往往也會遭受巨大的創傷。例如在舟曲泥石流救援任務中,戰士們經常會看到無頭、斷肢、腐爛的尸體,結果有些人晚上會做噩夢,還有的嗅覺出現問題,總感覺有腐尸的氣味揮之不去……
需要提醒的是,兒童毋庸置疑是心理干預的重點人群。兒童社會閱歷淺,抗挫折能力、心理調節能力、適應能力都比成人差,對死亡和生命意義的理解極不成熟。災難事件可能令兒童陷入急躁、呆滯、抑郁等消極情緒狀態,出現失眠、肌肉緊張、身體疼痛、食欲下降等生理反應。一旦干預不到位,他們可能會做出自殘、藥物濫用等危險行為,嚴重的還會影響成年后的學習及生活。因此,兒童需要通過心理援助,幫助他們重新探索自我,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陪伴就是最大的幫助
“災區早期的心理救援,更多的是陪伴與支持。與其講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不如遞上一份飯、一瓶水、一塊毛巾,這才是他們此時最需要的。”
在這個遭遇重大災難的特殊時期,心理救援首先必須要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此時過多語言交流對于剛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來說并不合適,反而遞水送食物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心理安慰。
其次要做好陪伴和服務。為災區群眾普及相關的心理知識,了解災后的心理反應。災區群眾想要傾訴、發泄時,心理救援人員就會幫助他們把情緒宣泄出來,然后鼓勵他們通過做一些更積極的活動來調整好自己,慢慢走出創傷。如果有些人不愿意說,救援人員就會選擇陪伴,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讓家屬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把情緒表達出來,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心理危機——身邊的隱形殺手
女子離異后放煤氣想自殺
這天夜間,一通高危電話引起了接線員的注意。來電者是一名中年婦女,她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經打開了煤氣,關閉了門窗,我只想最后留下幾句話。”面對如此情況,回龍觀醫院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的接線員第一個反應就是勸說她關掉煤氣。
經過短暫交談,接線員聽出了緣由。原來,這位女性因為離異產生了強烈的被拋棄感,讓她覺得生命沒有價值。明白了這一點,接線員開始從家庭關系這一點上入手,幫她找出活下去的理由:“你走了,你想過你的女兒嗎?我們一起努力來想辦法,先把窗戶打開讓空氣流通了我們再一起討論。現在的情況我們也很擔心啊!”
或許是因為想到了女兒,或許是她還心存活下去的信念,最終她放下了輕生的念頭。此后,經跟蹤隨訪,接線員發現,雖然對方的精神狀態不算好,但自殺意識已經淡薄了。
患病老人不想拖累子女雙雙自殺
7月23日晚八時許,兩名80多歲的老人為了擺脫病痛的折磨,趁著家人不在選擇自殺。幸運的是兒子及時回家,將母親送往了醫院,父親則當場身亡。
據民警介紹,兩位自殺老人一個85歲,另一個80歲,兩人均患有多種疾病。“據家屬反應,兩位老人平日和兒子住在一起,老漢自從檢查出直腸癌后,一直拒絕治療,厭世情緒非常厲害,還寫了遺書,老太則是生活已經無法自理。兩位老人都不想拖累孩子。”民警說,事發當晚,兩位老人的兒子外出吃飯,8時左右回到家中便發現父親已經上吊身亡,母親則正在拿刀割腕自殺。“兒子奪下母親的刀后,母親還求兒子成全她,讓她跟他父親一同走。”
男友車禍去世她抑郁厭世
當蘇蘇的母親推開家門時,女兒倒在地上,右手腕被割破,鮮血不停地往外流。見此情景,蘇母急忙叫來鄰居將女兒送進了醫院。
一年前蘇蘇的男朋友羅強遇車禍身亡,蘇蘇就變得十分抑郁。“當時,女兒和羅強正準備登記結婚,沒想到竟遇上這種事。羅強去世時,女兒雖然沒流一滴眼淚,但是卻把自己封閉起來,關在家里,不與人交流。在家時,蘇蘇喜歡翻看以前和羅強的合影發呆。”據蘇母說,這是一年來蘇蘇第5次自殺。
專家點評
遭遇心理危機及時求救
除了地震、海嘯、大爆炸等災難會給人們心理造成創傷以外,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危機。例如婚姻失敗,情感受到重創,至親突遭車禍,突患重病……這些事件在心理學上都屬于應激事件。
當人們與危機遭遇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心理危機干預,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默默承受著痛苦,等待時間撫平一切。然而,雖然多數情況下,心理危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處理不當,沒能走出傷痛,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自從2002年,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開通了“心理危機干預”熱線以來,接聽的熱線來電超過20余萬人次,其中對自殺高危來電干預8000余人次。
心理危機拉響警報
在平靜的生活中,人們總認為生活是美好的、公平的,那些不幸的事情都離自己很遠。然而,當災難突然降臨時,人們就會變得不知所措,焦慮不安的情緒會不斷積累,甚至可能出現思維、情緒和行為的混亂,這時的人們就處在了危機的應激狀態。
在遭到重大應激事件后,每個人都會出現一定反應。生理上,有些人會出現胃腸道不適,睡眠問題,不思飲食,心跳加快,頭暈等癥狀;心理上則可能會變得害怕、焦慮,沒有安全感,感到很無助等,這些都屬于正常的反應。這些急性應激反應一般在事件發生后48-72小時后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
但是,如果這些癥狀持續的時間過長,嚴重影響到社會生活了,可能就已轉變為心理問題,需要及時干預。例如,有的人長期難以入睡;有的人總是不相信事實;還有的人會陷入木僵狀態,不說話,不進食,對外界的刺激沒有任何反應。
創傷后通常要經歷4個心理階段:
沖擊期:多出現在危機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人們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
防御期:人們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知功能。主要的防御方式有否認,如聽到親人死亡的消息時,馬上說“不可能”;酒精或藥物濫用,不停地吃東西;還有人出現攻擊行為和心理倒退等。
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
成長期:經歷了危機的人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如果不好的感受持續了1個月或更久,你或許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
擺脫危機向過去告別
當一個人遭遇到巨大心理創傷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選擇逃避,否認事件的存在……然而這些卻無助于治愈心傷。
要想擺脫心理危機,首先要接受現實,積極地面對生活。不要把不良的情緒隱藏起來,而是通過傾訴尋求親友的支持和陪伴。其次,心理創傷之后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去道別。例如當一個人去世之后,親友們都會舉行一個告別儀式,甚至有些地方還要燒“頭七”、祭“百天”。正是在經歷了這一系列寄托哀思、緩解悲傷儀式之后,親友們才逐漸恢復正常的情緒。
如果在此之后,還長時間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甚至影響正常生活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危機發生后應該這樣做:
1、當我們感到痛苦、悲傷時,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允許自己哭出來。將情感釋放,可以有益于放松情緒。
2、通過寫日記、繪畫等方式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主動與他人交談,向朋友或家人傾訴,獲得支持。
4、足夠且適當的休息、健康飲食、適度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恢復體力,保持精力。
5、試著盡可能維持日常的生活作息時間表。
6、告訴自己,在某段時間內感到煩亂、苦惱是很自然的,這樣的壓力可能要花一些時間來解決,你的感受是可以預期的,你不是“瘋了”。
7、安排令人愉快的活動。
8、使用過去曾用過且有效的應對方式。
身邊人不能碰的傷疤
面對心理受到創傷的人,并非是個人就能進行心理援助。首先,自身的心理狀態要良好,正能量要足夠。否則,在救援過程中難免會被負性情緒所感染。其次,還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否則,不僅幫不了別人,反而會添亂。例如有些非專業的心理救援人員,往往揭開了別人的傷疤卻又不知道如何處理,結果導致當事人反復受到傷害。
不過,相比于專業的心理救援人員,親人、朋友更容易獲得當事者的信任。而且,專業人員的數量畢竟有限,所以,當周圍有人遇到心理危機時,掌握一些心理救援的基本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急救主要通過陪伴和傾聽來降低幸存者的悲痛,滿足其當前的需要,提高其適應能力。如果不具備足夠的技術,不要輕易觸碰別人的傷疤。
可以這樣做:
1、向在悲痛中的個體保證,他們正在體驗到的一切是可以被理解的、合理的。
2、使用遇難者的名字來稱呼,而不要用“死者”等字眼。
3、提供支持,為他提供具體的幫助(食物、水、毯子)。
4、讓他們知道,他們很可能會持續經歷悲痛、孤獨和憤怒的時期。
5、如果幸存者想要講述,準備傾聽。
6、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持續體驗到悲痛或抑郁并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咨詢師聯系是明智的。
7、告訴他們,醫生、精神衛生中心或醫院會指引他們得到適當的服務。
有些話不要說:
他現在離開更好。
這是她離開的時候了。
起碼他走得很快。
讓我們說說其它一些事吧。
你應該向前跨越這些。
你足夠強大去處理這些。
他走得很輕松,你應該感到高興。
那些沒把我們打倒的災難,會讓我們更強大。
你會很快好起來的。
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
你還活著,這很好。幸好沒有其他人死了。
你還有你的兄弟/姐妹/母親,還不算太壞。
本刊記者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