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話作為文明起源時期的重要考證工具,是人類對一切未知事物的解釋,因為研究神話的差異能得出文化起源時期中西在文化根源上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對于人自身的探索和追求在人類發展史上從來沒有終止過,那么在神話中,先民是如何認識自我的,中西又有什么樣的差別和相似,這就要從神話中尋找答案。
關鍵詞:神話 人 異同 中西
從古希臘“Know yourself ”這句名言可以看出先民時代的智者們已經將目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轉向對自身的思考。神話所體現的是先民的智慧,是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人們對周圍一切未知的解釋。在中國文化中,神話是從散落在各種文獻典籍中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出先民對自身和世界的認識,在這些神話故事和歷時歷代的智者的著作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現“人”的影子。應該說,中華文化中的“人”與西方文化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定義,因此,我們可以從神話入手,分析中國與古希臘神話中“人”區別,進而研究中西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的差異。
一、人之性
中國和古希臘神話都有造人的故事,即普羅米修斯與女媧這兩位神造人的故事。《太平御覽》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天與地形成后,普羅米修斯降落在大地上,用黃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成了人,并將善與惡封存在人的胸膛內,最后雅典娜將靈魂和呼吸吹入人的體內。
通過這兩則神話,我們可以從其中獲取以下關于人性的信息。首先,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普羅米修斯將善與惡同時封進人的體內,因此善與惡在神話中就已成為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因為人在希臘神話中同神是極為相似的,神有善惡,人自然也就有善惡。在人的發展中,黃金時代時,人是善良的,而在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人類已經表現得相當邪惡,在黑鐵世紀中,更全然是罪惡了。由此可以得出古希臘人對于人的善惡早就有所認知,并且認為人的善惡是自出生就有的。而在中國神話中,并沒有過多的關于人的本性的描述,我們僅能從中推測出部分,人性是較為單純的,不管是富貴者還是貧賤凡庸者都能比較和諧地相處在一起,同時,女媧是一位充滿母愛的神,是仁慈和善良的,自然她的子孫也是善良的。但從《太平御覽》中“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的記載可以看出,中國先民的意識里人的身份已經是不平等的了,這種對人的區分不在善惡上,卻體現在了人生而高貴或者生而貧賤之上。這似乎已經為等級制度作了神力的鋪墊。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造的人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這也成為西方文化中的傳統。
通過兩則造人神話之間的對比,中西神話在認識人的人性上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差異,對于人生而有貴賤,可能與中國神話經過了后世的改造有關。但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存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存在于后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
二、無為與張揚——不同的生存狀態
人生來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在古希臘神話中,“金蘋果”,一場戰爭的起源,貫穿于希臘整個神話中。從表面上來看,金蘋果的實質就是引誘,金蘋果引誘三位女神來爭奪。更進一步三位女神也提出了自己引誘特里斯王子的條件,無論是權力、智慧還是美女對于帕里斯王子來說或者對于一個正常的擁有各種欲望的人來說都是無法抵抗的一種誘惑。無論帕里斯如何選擇都將會引發一場無法避免的戰爭。而在這個誘惑的背后隱藏的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古希臘文化中人性的肆意張揚。揭開誘惑的面紗,存在于神身上的人性,即不擇手段地滿足自我欲望。古希臘中的人和神,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中選擇的是追求和實現自我的意義,而不是權衡考慮各種利弊來犧牲自己的心中所念。這是一種本真的追求,帕里斯沒有選擇為了自己的王國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美人,在中國文化中,這樣的美人就是紅顏禍水,這樣的王子是迂腐昏庸之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我們找不到這種滿足自我享樂的狂歡精神或者執著于追求自我個性釋放的神或者人。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價值追求。偉大的神們,沒有私欲,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英雄也是這樣,放棄對自我欲求的滿足,而是要犧牲小我,保全大家。神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和嘗盡百草的神農氏等等。這種能力超群者自我犧牲的精神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代代傳承的優良精神,西方人不懂是什么支撐著中國人犧牲自己而為他人。從根源上來說,隱隱能看出中西文化內斂和張揚的色彩,追求自我與犧牲自我是兩者對人存在價值的不同定義。
在造人神話中,女媧造人后,人們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互幫互助,相互友愛,這與中華文化中自古就有的和諧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而在古希臘神話中,人們崇尚的是力量,就是神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武力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因為大地上有植物動物卻沒有能夠陪伴自己的物種,所以孤獨的女媧開始模仿自己的樣子造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的起源文化中就有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員的思想,人與自然萬物是和諧的關系,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不居于統治地位。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支配其他生物的物種,人相當于是神的附屬品,或者說人是協助神來支配世界生物的。這就是“天人合一”與“人征服自然”的差異,這與中西文明起源的物質環境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的黃土文明,一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生活相對比較穩定,所以只要天時好,這一年百姓就會有溫飽的生活;而在西方沒有適合農耕的土地和天氣,所以他們只能戰勝惡劣的自然、變化無常的海洋才能求得生活的
基本保障。
三、人的力量與神的力量
人與神是什么樣的關系,在中國和古希臘的神話中,先民面對這些神秘的力量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希臘神話中,神是故事的核心,主導著世界的一切,神各司其職,負責自然和社會的運轉,神的地位無法挑戰,他們用強大的力量來控制著人。中國的神話則以人來作為故事的中心,神是圍繞著人而言的,人是可以戰勝某些神秘力量的。中國神話中,女媧造人,對人呵護備至,補天排洪,斬殺惡龍,最后用自己的身體填補天空,使世界重回安寧;而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造人之后,宙斯要求人敬奉他,由于普羅米修斯的辯護激怒了宙斯,宙斯便沒有給予人火種,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神性是至上的,神的權威不容挑戰。人就像是神的棋盤上的棋子一樣,只能服從于神的智慧,人性無法戰勝神性,只能成為神的附屬,特洛伊戰爭也是在神的主導下開始到結束。
中國神話中,人性漸漸增強,神性慢慢減弱,處處可見人戰勝神的故事。大禹之父鯀治水失敗,將艱巨的任務傳給大禹,大禹是神的后代,靠自己的智慧和不辭辛勞的勘測,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克服了洪水,而先民無法解釋洪災其產生的原因,所以洪水是神的力
量制造的。縱然洪水有著毀滅性的力量,但是故事中的
人物卻能用人類的智慧和勤勞來治理它并恢復自己的家園,人的堅忍和智慧成為神所無法戰勝的力量。
古希臘神話中,人卻無法擺脫神或命運的擺布。比如,悲劇英雄俄狄浦斯王始終逃不過弒父娶母的命運,故事總能按照命運的齒輪前進,無論人力怎么來掙扎,即使人可以預知命運的結局,但人的能力都不足以改變這個結局,故事的發展總是按照神已經布好的局環環相扣地發展著。
中國的神話更體現出人性,而希臘的神話卻更帶
有神性。這樣的差異與對力量的崇拜有關。古希臘文化傳統中有對于力量的崇拜和追求,所以就塑造出了法
力無邊的神作為集體想象物以控制一切無法掌握的現象。在中國,和諧的文化傳統使人通過想象出一些擁有力量的形象來幫助人們更好地與自然與社會維持著平衡。同時,海洋的變化多端和兇險無常常常讓人無法逃避,古希臘人要面對的危險似乎更難預料,他們更需要在信仰中創造出無所不能的神。
通過對中國和古希臘神話的分析,我們能找出很
多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與中西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物質基礎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是海洋文明與土地文明之間無法避免的差異。雖然,中國的神話看
起來思維更為完善,但我們不可否認神話在后世有散佚或者改造的情況。然而除去這些因素,我們依然能從中找出先民對于“人”的認識,這些與后世發展的文明也是一脈相傳的。所以,中西的文化差異,我們不能僅僅關注于現世發展上的差異,更應該回歸源頭尋找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這對于研究我們的文化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1.
[2] [德]斯威布.希臘的神話和傳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 李清凌.中國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作 者:徐 哲,文學碩士,云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張啟龍,史學碩士,云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專門史(國家重點學科)。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