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納博科夫是杰出的后現代主義作家,其代表作《洛麗塔》采用了獨特的敘事結構,在營造故事真實性的同時, 又不時暗示敘述的故事并非真實;戲仿、反諷、游戲文字等藝術手法都表現了突出的后現代色彩。
關鍵詞:《洛麗塔》 納博科夫 后現代
一、引言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他一生著作頗豐,包括五十多篇短篇小說、十七部長篇小說、四百余首俄文詩作和數部詩劇、散文劇及譯著。主要作品有《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說吧,記憶》《阿達》等。納博科夫一生流亡世界各地,并在流亡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俄語小說,但令他譽滿全球的是他用英語創作的《洛麗塔》,與《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并駕齊驅成為20世紀三大經典名著。這部小說充分展現了納博科夫獨特的創作風格、非凡的敘事技巧和駕馭語言的天賦,是一部后現代的經典小說。《倫敦時報》這樣評價道:“《洛麗塔》因其特異的創作風格、非凡的敘事技巧被英國編入‘二戰’以來影響世界的一百部書之中?!?/p>
作者嫻熟地運用了多種后現代主義技巧,因此深刻理解《洛麗塔》的內涵并非易事。這些技巧包括“作者這個角色在文本中出現的方式、大量隱喻的使用、在不同作品中出現相同的人物、對巧合的使用,戲中戲、各種敘事技巧、大量的戲仿等等。這些技巧不僅顯示了文本的虛構性,也有助于暴露文學上過度的陳詞濫調,刻板的傳統和特定的讀者反應”。本文嘗試從后現代主義視角就《洛麗塔》的敘事特點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
二、構建“真實”與暴露“虛構”
《洛麗塔》采用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敘述模式,在使用大量“造真”手段的同時,故意制造了許多“漏洞”來暴露小說的虛構性,使敘述成為謊言,從而體現了“元小說”的特征。
1970年,美國作家威廉·H·伽斯在《小說與生活中的形象》中首先提出了元小說的概念,它的特點在于“敘述者超出小說敘事文本的束縛,常常打斷敘事結構的連續性,直接對敘述本身進行評論。這就使敘事性話語和批評性話語交融在一起,從而在語言操作方式和藝術形象的描寫之間建立起一種有機的聯系”。可以這樣理解,元小說就是對作品的虛構性進行揭露和評論的小說。在傳統小說中,作者總是力圖讓讀者相信故事的真實性;而在元小說中,“作家力圖讓讀者相信故事是虛構的”,小說的虛構性是元小說的主要特征。
表面上看《洛麗塔》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有確切的時間、地點、人物。其中最讓人覺得真實的,是小說以假亂真的細節描寫,讓讀者以為確有真人其事;另一方面又故意暴露小說的虛構性,讓讀者不斷質疑小說的真實性。《洛麗塔》的敘述正是通過構建“真實”與暴露“虛構”來進行的。
1.構建“真實” 《洛麗塔》這部小說基本上是亨伯特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經歷。這種帶有自傳性質的文字很容易給讀者以真實和親切的感受,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亨伯特以激情的語調書寫著對洛麗塔的狂熱迷戀和渴望,開篇即以富于節奏感的短句透露了洛麗塔在他心中的位置:“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边@是一段措辭精美、激情澎湃的開頭,以內聚焦的敘事視角,讓讀者一上來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欲望,使讀者在閱讀之初便對其敘事產生了強烈的真實感。
亨伯特如數家珍地回憶起與洛麗塔相處的點點滴滴,讓讀者感同身受般地分享到了亨伯特小心翼翼地封存在內心深處、奉若至寶的“珍貴記憶”。如在第一部第十一章中亨伯特以日記的方式詳細記錄了他與洛麗塔最初的交往。
星期四,非常暖和。
星期五,她和一個叫羅茜的黑孩子出去了。為什么她走路的樣子……竟使我這般激動呢?
星期六,我知道繼續寫這日記真是瘋了,但這么做,給我一種奇特的刺激。
星期天,熱浪仍然伴隨著我們;最吉祥的一個星期。
星期一,貪戀不舍的快樂。
星期二,下雨。雨水湖。媽媽外出買東西,我知道L.就在附近的什么地方。
星期三,“喂,讓媽媽明天帶你和我去‘我們的鏡
湖’”。這就是我十二歲的戀人色迷迷低聲對我說的很有文理的話。
星期四,昨晚我們閑坐在游廊上,茲太太,洛麗塔還有我。
……
星期一,早晨下雨了。
……
星期五,我期待著一次可怕的災難。地震。壯觀的爆炸……我作為一個自由人在廢墟中享受他。
這段文字極盡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天氣、瑣事和
亨伯特當時的心情。讀者幾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亨伯特渴望每天都能見到洛麗塔的亢奮之情、見不到洛麗塔時的坐立難安和想立即擁有她的瘋狂情緒。
納博科夫在寫《洛麗塔》時非常關注細節。亨伯特詳細地回憶起第一次占有洛麗塔那天她的衣著打扮:“那天她穿一件漂亮的印花套裙,以前我見她穿過一次,裙擺很大,束腰、短袖,粉紅色,深紫色條格,這組顏色系列的結尾是她涂了口紅,在她凹陷的手中,握著一只美麗的伊甸紅色蘋果?!蔽覀兛梢钥吹?,亨伯特仔細地觀察過這個小女孩,以至于把她衣服的款式、顏色深深印在腦海里。在亨伯特心中,她永遠都是他心目中獨一無二的洛麗塔。亨伯特運用逼真的細節描寫為讀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洛麗塔。比起傳統小說家,納博科夫將細節描寫發揮到了極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暴露“虛構” 然而,小說在構建“真實”的同時又含蓄地揭露“真實”。就在讀者幾乎可以斷定故事是真實的時候,敘述者卻故意暴露出小說主要人物的虛構性。表面上的真實與實際上的虛假層疊交錯,增添了元小說《洛麗塔》的魅力。
首先,盡管亨伯特知書達理、文質彬彬,但他在文中時不時提醒自己是一個曾多次住院治療的精神病人。亨伯特的身份讓讀者很容易懷疑《洛麗塔》的真實程度。其次,我們不能肯定《洛麗塔》中的人物是否真實存在過。大量與主人公有關的人物都死了,其中包括亨伯特的童年情人阿娜貝爾、亨伯特的第一個妻子瓦萊里、第二個妻子夏洛特、洛麗塔的情人奎爾蒂,最后連主人公亨伯特和洛麗塔也死了。這么多人的死亡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既然那么多人都死去了,也就無從去驗證故事的真實性了,敏銳的讀者也因此會體會到小說的虛構性。在小說中,亨伯特這樣描述自己占有洛麗塔之后的感受:“我瘋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創造物,另一個,幻想的洛麗塔;或許比洛麗塔更真實;那幻象重疊又包容了她……她自己的生命并不存在。”這就是在暗示讀者,《洛麗塔》不是回憶錄,洛麗塔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而是作家創作出來的虛構的藝術形象。
小說還通過敘述人稱的變化來破壞故事的真實感。作品基本上是亨伯特在以第一人稱“我”敘述自己的經歷。亨伯特深情款款地展開敘述,讀者也深深地受到感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拉近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但小說又經常轉為第三人稱進行敘述,以“亨伯特”或“他”來指自己,使讀者分不清楚究竟這是小說主人公的敘述還是他人在敘述,從而拉開了讀者與文本的距離。納博科夫有時讓亨伯特對讀者說上幾句旁白,如“噢,讀者,我的讀者”,讀者會猛然驚醒,意識到自己讀到的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納博科夫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反映世界而是創造世界。他高超的敘述技巧體現在使讀者既沉醉于亦真亦幻的故事情節之中,又能對作品保持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這是《洛麗塔》敘事的高明之處,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寫作手法
納博科夫在小說《洛麗塔》中,使用了戲仿、文字游戲、反諷等寫作手法,充分展現了后現代文學的特征。
1.戲仿 后現代小說的另一個特征是戲仿。戲仿,也被稱為滑稽模仿,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作為一位“戲仿大師”,納博科夫作品中的戲仿無處不在。他認為戲仿不是諷刺,認為“諷刺是一堂課,戲仿是一場游戲”。納博科夫對文學有極深的造詣,對各國的文學作品都相當熟悉。在《洛麗塔》中,他通過大量借用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營造出了別樣的藝術效果,并成功戲仿了六十多位西方有名的作家,其中有埃德加·愛倫·坡、普魯斯特、喬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等。
在《洛麗塔》中,作者對文體的運用幾乎是信手拈來,既有小說,又有詩歌、戲劇、書信、日記、傳記等。《洛麗塔》第一部分第十二章戲仿了日記體;第十三章有對劇本的戲仿;在小說第二部分第三十五章戲仿了詩歌,小說中亨伯特坦誠地把自己痛苦的心路歷程袒露在讀者的面前,這是對盧梭的《懺悔錄》的戲仿。
《洛麗塔》還戲仿了偵探小說:奎爾蒂像個偵探一樣跟蹤亨伯特和洛麗塔;洛麗塔失蹤后亨伯特像個偵探似的查閱旅館登記簿等。并且,除了《引子》外,《洛麗塔》都是亨伯特的第一人稱獨白,這里不僅有對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回憶文體的戲仿,也有對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內心獨白的戲仿。
納博科夫除了對文體戲仿外,在小說的內容上也進行了戲仿,在小說中表達了自己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厭惡。他把弗洛伊德譏諷為江湖騙子,并在《洛麗塔》中不止一次地嘲笑了他的心理學理論,戲仿了他的學說。在《洛麗塔》的前四章,亨伯特貌似真誠地追述了自己戀童癖的根源:“所有這一切,我現在能用科學解釋了。在我二十歲和三十歲出頭的年齡,我還不能這么清楚地懂得我的痛苦……精神分析學家用偽解放論和偽性本能討好我?!边@段話似乎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證明。但是,納博科夫并非要證明弗洛伊德精神學說的正確性,而是用這種方式對弗洛伊德的學說進行嘲諷。
2.反諷 反諷是后現代主義小說中常用的藝術技巧。在《洛麗塔》中,納博科夫用反諷的手法對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了嘲弄,將多處情節設計成鬧劇,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性。
比如,亨伯特因為迷戀洛麗塔而娶其母夏洛特為妻,可是終日卻想著如何才能擺脫妻子。事又湊巧,夏洛特在出門寄信打算告發亨伯特的途中被車撞死了。亨伯特得知消息后趕到現場的表現:“鰥夫真是位有特別自制力的人,既沒有哭也沒有怒吼亂叫。他搖晃了一下,就是他的表現;他張開嘴巴只是為了把一切與驗尸及其繕后處理有非常必要關系的情況和指示表達出來。”這段文字采用了“鰥夫”這個稱謂,使讀者得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地看待亨伯特的舉動。為了盡快得到洛麗塔,亨伯特曾有過想要除去妻子的念頭。巧的是,妻子竟然意外身亡了,可以想象,亨伯特該會是多么的欣喜若狂。然而他卻表現得冷靜自持,仿佛置身事外。主人公外表的平靜與內心的波瀾形成強烈的反差,凸顯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另一場典型的鬧劇就是亨伯特槍殺奎爾蒂的場面。這本該是一場殊死搏斗的場面,卻被納博科夫用反諷的手法把它描繪成了一幕滑稽鬧?。骸拔覀儽г谝黄?,在地板上滾得天翻地覆,像兩個無助的大孩子。他袍子下面是赤裸裸、淫蕩的肉體,他壓在我身上時,我覺得像要窒息。我又壓到他身上。他又壓住了我。我又壓住了他。我們壓住了我們自己。”滑稽的對話、緩慢的動作使我們在本該精神緊張的時候卻不禁啞然失笑。納博科夫用非凡的藝術手法,將一場激烈的爭斗改寫成了一幕荒誕鬧劇,令讀者在贊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的同時不禁感嘆其強大的娛樂精神。
3.文字游戲 《洛麗塔》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作者精心編織的文字游戲。作為重要象征之一的狗在一些重要場景中多次出現,暗示著亨伯特和洛麗塔的悲劇命運是注定的。納博科夫之所以選擇狗作為命運的象征,是因為他在這里和我們玩了一個巧妙的文字游戲:狗(dog)和上帝(God)這兩個單詞在英文中只是字母的排序不同,用狗來預示上帝的安排,顯示了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像這樣的文字游戲還出現在洛麗塔給莫娜的信中,她巧妙地運用法語的“讓他帶你去”(qu’ilt’y)暗指奎爾蒂的名字(Quilty),從而瞞過了嚴格審查她信件的亨伯特,以便實施她的逃跑計劃。又比如,亨伯特稱那本記錄他與洛麗塔相遇的日記本是由馬薩諸塞州的“Blankamp;Blank”公司生產的。這個公司的名字是Blankamp;Blank”,即空白公司,暗指這家公司并不存在。
序言中提到了一個與劇作家克萊爾·奎爾蒂合作《著魔的獵人》的叫維維安的女作家。事實上,納博科夫在這里跟讀者玩了一個文字游戲:維維安·達克布盧姆(Vivian Dankbloom)的名字正好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名字字母的重新組合。亨伯特第一次見到洛麗塔是在街區第324號,他第一次誘奸洛麗塔是在旅館的324號房間,他和洛麗塔在旅途中一共住了324家汽車旅館;亨伯特和洛麗塔第一次發生性關系的汽車旅館叫“著魔的獵人”,與奎爾蒂排演的洛麗塔扮演小仙女的劇作《著魔的獵人》同名。類似的“巧合”在書中比比皆是。
納博科夫把寫作當成游戲,他只不過想通過這些文字游戲告訴讀者小說只是藝術創作的產物而已。這也是元小說“玩弄觀眾,玩弄現實,玩弄傳統的文學成規”的精神。
四、結語
本文運用后現代主義的相關理論,特別是后現代的敘事理論,從敘事特點和藝術手法兩個方面分析了《洛麗塔》作為一部后現代小說的特征,再現了其作為美國后現代主義經典小說的藝術魅力?!堵妍愃肥且徊空鸷橙诵牡男≌f,也是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和蘊含精巧藝術技巧的杰作。我們經過反復閱讀,就會發現作者的獨具匠心,并對作家精心的設計贊嘆不已,從而得到與作者的智慧產生共鳴的快樂。小說中混雜的戲仿、反諷、文字游戲以及精妙的語言形成了后現代文學的藝術特征,開啟了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先河?!堵妍愃肥羌{博科夫以其夢幻般的語言、新穎的敘事策略、精湛的藝術手法為讀者們炮制的饕餮盛宴,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納博科夫不愧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文體大師。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序言》,于曉丹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Understanding Vladimir Nabokov by Stephen Jan Parker. Columbia: S. 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17.
江寧康:《元小說:作者和文本的對話》,《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第3期。
董小英:《敘述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頁。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于曉丹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62,76,82,
88—89,281,28,138,418—419頁。
[美]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固執己見》,潘曉松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頁。
趙毅衡:《豌豆三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