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上一篇“大學生如何評價莫言獲諾獎”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又從中國與諾獎和莫言獲諾獎對學生自身的影響兩個方面,調查了此次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對大學生的影響。本次調查從以下多個角度(西方強勢文化與中國弱勢文化、中國夢、莫言獲諾貝爾獎的引起文學熱的積極影響、閱讀習慣、文理分科問題、閱讀屏幕化以及文學邊緣化)來了解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大學生自身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文學領域和文化生活領域的熱點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大學生 諾貝爾獎 文學閱讀
在上一篇“大學生如何評價莫言獲諾獎”的研究基礎上,我們又從中國與諾獎和莫言獲諾獎對學生自身的影響兩個方面,調查了此次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中國與諾獎
針對當前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文化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一現象,我們設置了“你如何看待西方強勢文化與中國弱勢文化的關系”一題來考察大學生對這種交流的態度。55.36%的人認為西方強勢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包容性、復制性和可持續性,對中國的弱勢文化有一定沖擊;28.33%的人認為西方的強勢文化會更加刺激中國文化變強。而認為西方的強勢文化會更加壓制中國的弱勢文化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強勢與中國文化的弱勢不會相互影響兩種觀點所占的比率為12.02%和4.29%。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表示認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工大校長黃維校長在為南京工業大學2013級6900名本科新生舉行開學典禮時回應“錢學森之問”,大膽預言:“十年后的中國,諾貝爾獎將成為常態,而非個案!”我們考察了大家是否認同“十年后的中國,諾貝爾獎將成為常態”這個觀點。
59.23%的同學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們有更多的經費用來對諾獎進行投資,而且中國也將做出相應的改變和努力,逐漸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認可西方評判標準的合理性。所以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常態是可能的;27.47%的同學認為不一定,中國的教育制度、學術傳統以及常常干擾學術成果的政治立場,十年之內并不會有大的轉變。而且科研常常需要經過反復驗證,我國的學術十年后可能還達不到世界頂尖水平,未必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13.3%的同學認為不可能,是過分自信的表現。就中國目前科研狀況來看,把獲得諾貝爾獎當作常態實在有難度。也就是說,大多數同學對于我國文學的未來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聯系當下的“中國夢”,我們設置了一個多選題,即“你認為中國夢與莫言獲得諾獎有何聯系?”選項的選擇人數由高到低依次是:
D.“中國夢”要求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提升社會和諧的水平。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特征”,要求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追求諾貝爾有助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40.34%
B.現在的中國是文明大國而不是文化大國了。因為在經濟發展大環境下,我們缺的是社會層面的閱讀氛圍以及人文傾向。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則為改善這種局面提供了可能。30.04%
A.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將文學熱情真正從“榮耀”推向大眾,提供了一個讓優秀精神和素養向民眾扎根和在社會中普及開來的導向。25.75%
C.諾貝爾文學獎使得一種精神振奮后全民意義上的遺產得以留存,若我們把這種遺產扎根于社會,受益于群眾,何愁實現不了中國夢。18.88%
E.中華文明格局開啟了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更高階段演進的新里程。莫言獲諾獎是一個實例。17.17%
F.獲獎代表中國的進步與得到認可,推動中國夢的實現。15.88%
J.諾獎只是對實力的認可,我們國家的發展應著眼于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去追求一個榮譽。12.45%
G.沒有關系,諾獎是世界性的,中國夢是民族的。4.29%
可見,大部分同學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對我國的文學夢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既能夠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改善文化氛圍,更能夠讓優秀精神和素養全面發展向更高階段演進。莫言獲獎無疑是我國實現文學夢的重要一步,更是一種精神振奮后全民意義上的遺產。
二、對學生自身的影響
針對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引起文學熱是否有積極的影響這一問題,黃昱寧說:“諾貝爾文學獎是在純粹地關注文學本身,而不是在做無聊的起哄炒作。”“它一年就這么折騰一次,尤其是這次莫言得獎,網絡、微博、平媒都要瘋了,大家都在為一個獎項而激動,不管懂不懂文學的人都在談論。可想而知,這個獎對平時看似隱藏的文學有最直觀的推動作用,這其實就說明了一切問題。”
彭侖也抱持著相似的觀點,“它在文學方面引起的注意力,總比文學沒人關注好”。那么這次獲獎真的引起了文學注意力,真的使得文學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了嗎?
為了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設置了以下兩個調查:一個是“你認為莫言在文學方面做出貢獻對社會各界影
響大嗎?”有40.77%的同學回答影響大,大多數人又開始關注文學;38.63%的同學認為對熱愛文學的人有較大影響;17.6%在剛得知獲獎后有影響;只有3%影響
較小,莫言獲獎與別人沒多大關系。
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在這個問題上與黃昱寧先生與彭侖先生所持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對大眾對文學的關注度起到了直觀的推動作用。
而在另一個問題“莫言獲獎對你對文學的興趣有
沒有影響”中,22.75%的同學說,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47.21%的人表示,增加了一定的興趣,抽空讀讀;有19.74%的人表示當時很想關注文學,過后就沒有很大興趣了;只有10.3%的同學表示,“沒有影響,依然不喜歡文學”。
以上數據表明,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大眾的文學積極性和文學關注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這種促進作用仍然是有限的。
我們還對同學們的閱讀習慣做了調查。
關于同學喜愛的文學作品類型調查顯示:29.18%的同學偏愛中國古典文學;緊隨其后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占到所有類型的23.18%;其次是青春文學,有18.03%;再次是中國當代文學,占到17.17%;最后是外國文學,有12.45%。
以上調查顯示所有的文學類型中,最受歡迎的仍舊是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而青春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所占比重接近,讀外國文學的同學最少。說明文學專業的同學更重視中國文學的閱讀。
在閱讀習慣的調查中,60.09%的人表示自己一般是隨機閱讀,參考教師或他人的推薦書目的有15.02%;而按一固定作家作品的同學有14.59%;10.3%的人表示只參考教育階段的推薦書目。
學生隨機閱讀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說,諾貝爾獎的獲得,必然產生了一個引起學生文學興趣的推力,使得大家開始關注這方面的閱讀,進而提升了對現當代文學的注意力,才更能進一步促進文學的發展、文化的發展。
此外,我們還同時考察了大學生每周的閱讀量,結果如下:每周讀書時間超過20個小時以上的同學有10.73%;10 —20個小時的同學有17.17%;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讀1—10個小時的同學,有55.36%;讀書1個小時之內的同學占12.88%;然而表示自己從來不讀的仍有3.86%。
為了調查同學偏愛的現代文學作品,我們設置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供大家選擇,結果如下:魯迅先生的《吶喊》152人,65.24%;沈從文先生的《圍城》14863.52%;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137人,58.8%;魯迅先生的《彷徨》127人,54.51%,魯迅先生的《故鄉》117人,50.21%;《平凡的世界》113人讀過,占到總數的48.5%;張愛玲《傾城之戀》97人,41.63%,其中男生占22.50%女生占45.60%;《半生緣》82人,35.19%,其中男生有17.50%女生有38.86%。徐志摩《志摩的詩》65人,27.9%;張愛玲《金鎖記》54人,23.18%;之后是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44人,18.88%和《愛情三部曲》43人,18.45%;《紅巖》的閱讀率最低只有34人讀過,占到總數的14.59%。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閱讀率最高的是教科書有要求或中學教科書有所節選的幾部作品。其次是自問世以來便持續受到關注,幾次登上最受歡迎書目排行榜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緊隨其后的是張愛玲與徐志摩等偏重抒發個人情感、表達細膩的作家的作品。而經典紅色小說的閱讀率最低。
為了考察文學專業的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態度,我們設置了三道題目。
首先是如今自提出就爭議不斷的文理分科問題,44.64%的同學覺得這樣會導致人的素質片面、畸形發展,難以實現每個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出現學習上的“瘸腿”現象,影響思維多樣性。有23.18%的人認為文理分科有利于深入探究相關科目,培養專業人才。22.75%的人選擇了“學生往往把知識當成工具,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教育成了功利化和產業化的產物,不利于社會發展”這個選項,而有9.44%的同學認為文理分科是為學生減負的最好方法,符合社會發展現狀。
綜上,大部分同學認為取消文理分科是有必要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而我們的教育體制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這顯然是跟不上時代變化的,因此認為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其次是對科技的發達所帶來的閱讀屏幕化和網絡文學的大肆盛行的看法。在我們設置“你認為網絡文學的作用是什么”一題中,31.33%的同學認為,作為新的文化產品,網絡文學更具可塑性、開放性和延展性,有利于促進相關產業和經濟的發展。20.17%的同學認為網絡文學使得書寫和閱讀方式產生變革,而其全民參與的形式,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24.89%的同學則認為網絡文學側重于對幻想世界的描述,如玄幻小說、穿越小說等。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具有實驗意義,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18.45%的同學認為,幾乎沒有思想深度的網絡文學庸俗化、快餐化傾向十分明顯,容易導致文學市場整體思想水平的下降。5.15%的同學認為網絡文學文本結構簡單、寫作技法粗糙,所寫的內容有嘩眾取寵的嫌疑,文章整體品質比較低下,對青少年的誤導作用和對成年人的思想腐蝕作用愈發明顯,不利于人自身的發展。
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網絡文學的出現與發展持肯定態度。盡管網絡文學的泛濫必將拉低整個文學市場的水平,可能還會產生不良的引導作用,使得民眾的閱讀質量下降。但是網絡文學的盛行從一定程度說
的確拓寬了文學創作的領域,降低了文學創作的門檻,使得文學市場更加豐富,較之意蘊深刻讀來晦澀難懂的“正統”文學來說它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更強,更容易拉近文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最后是針對“寫詩的比讀詩的多”這個觀點的評
價。66.95%的同學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緣由是,所謂“言為心聲”,當今時代有的人寫詩喜歡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寫詩必須是有感而發,是自己的真情流露。17.17%的同學認為,當今的詩歌越來越難懂。很多人平日繁忙,每天需要了解來自各方的大量信息,業余時間一天就只有幾個小時,人們更樂意選擇輕松愉悅的業余活動,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仔細品味詩歌。15.88%隨著社會的變遷、科學的發達和技術的進步,對生活有切身體驗的人越來越少。以往詩歌中的很多主題,如今已然不存在,或者達不到當初的深刻程度。再這樣寫,讀者必然會毫無興致、反感厭惡。現在很多人寫詩注重文字技巧,可是文字技巧再高,不過游戲,或只是八股式的范本。自古“憂患出詩人”“憤怒出詩
人”,沒有憂患與憤怒的情緒,卻寫著充斥憂患與憤怒的詩作,讀者自然是難以產生共鳴的。
從以上三個問題可以明顯看到的是,文學不復往日輝煌,開始逐漸邊緣化,那么“文學是否會衰落或走下坡路呢?”我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74.68%的同學認為不會;25.32%的同學認為會。
可以看出,對于文學的邊緣化現象,大部分同學持樂觀態度。正如王蒙所說,“文學邊緣化很正常,但邊緣化并不等于衰落”。也正如格非所說:“文學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在古老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和人類的情感密切相關,它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和灰暗期,現在可能是它的低潮期。不必悲觀文學的前途,它一定還會有它的高潮期。”小部分同學對此表示擔憂,社會整體對文學特定的精神價值的漠視和對文學美的追索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當今文學在某種程度上的衰落。人們對文學的價值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懷疑,對文學的浪漫精神失去了普遍熱情,不再看重文學,不再崇尚文學。在充滿政治高調、科學嗓門、傳媒嘈雜、時尚音律的世界大市場里,文學的聲音已變得極為微弱。
三、結論與不足
我們從以上數據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莫言獲獎毫無疑問對文學及相關的學生有影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同學的文學熱情。在調查中,同學們普遍認為,在如今網絡發達,對于書本的興趣和需求漸漸衰退,對專業課以外的書籍閱讀感到乏味和疲憊的時候,莫言獲獎的消息的確使自己產生了一定的閱讀興趣,讀到有共鳴的地方還會有自己動動筆表達的欲望。
其次,提升了中文系同學的專業信心。此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從未出現過中國作家的身影,歐美國家的作家頻繁得獎之后,周邊亞洲國家的作家也陸續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臺。我們曾一度對自己的專業失去了信心,覺得是否中國文學真的與世界文學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而莫言的此次獲獎無疑使得中文系的學生對中國文學重新產生了信心。
第二,從同學們對現實問題的看法和態度中,可以看出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于現實問題并不同于社會大眾的輿論導向,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些看法既能意識到現實問題的嚴重性,也大概知道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總的說來也是樂觀的。
第三,從莫言獲獎的各種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有:課程設置方面,在現當代文學課上,是否可以加入一些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的獲獎者作品的閱讀,用以幫助同學們體會這些作品的共性是什么、它們所表達的核心和根源是什么、比較我國文學作品與他國文學作品的優勢與差距等等;大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同學可以有意識地去了解相關的資料,可以在條件允
許的情況下建立專門研究諾貝爾獎的學生社團,加強諾獎的宣傳活動,以引導同學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大學生文學修養,進而提高國民素質。
這次調查也有頗多的遺憾和不足:
首先,在設置問題時對問題的目的性把握有偏差,導致涉及面太廣,有些需要從時間上做比較的數據作廢。
其次,在發放問卷之前沒有考慮到統計上的困難,導致進度延緩。
最后,雖然有指導老師傅老師的耐心點撥和建議,我們的問卷設計和數據分析仍舊不夠精準。
參考文獻:
[1] 廖陽.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N].東方早報,2012-10-12.
[2] 方偉.當今文學缺什么——文學地位的衰落是否不可逆轉?[N].人民日報,200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