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比較能夠反映社會輿論現實,也基本精當地總結和評判出了今年最引人關注也相對流行的“十大流行語”。其中有對網民智慧的生動總結,有媒體和網絡對于這些生動語言的廣泛傳播的歸納。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不乏直指人們內心的,也不乏反映公眾對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更不乏讓人深感詼諧、會心一笑的語言表達。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流行語的社會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關鍵詞:流行語 社會特征 產生原因 影響
“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由著名語文刊物《咬文嚼字》編輯部集合國內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并于2013年12月18日發布,分別是“中國夢、光盤、倒逼、逆襲、女漢子、土豪、點贊、微XX、大V、奇葩”。網絡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網絡流行語作為在虛擬社會中廣泛流行并影響到現實生活的語言形式,得以迅速竄紅,其背后流行的原因,無非是語言省力原則,既節約了打字的時間,又很好地表達了想要表達的意思,符合語言省力的原則。它對于緩解人的緊張情緒、釋放壓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重新獲得平衡的一種工具。
一、網絡流行語的社會特征
網絡流行語,是由網民創造并傳播,首先在網絡交流中使用的一種媒體語言。它廣泛地出現在聊天、網絡社交等各種互聯網應用場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聯網文化,并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網絡流行語被稱為信息化時代的“文化時尚”。
網絡語言來源廣泛,有時會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及其他符號(如“火星文”)。一部分流行語是由網民自創的;另一些流行語并非網民原創,而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由于其所指稱的事件在真實世界中的時效性、影響力而流行起來;二是線下生活中的普通用語經網民刻意地加工渲染及傳播而形成的。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流行語同社會語言的關系。
(一)行業與流行語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特點、行業專用詞等等。很多流行語由此產生。
例:“倒逼”,即逆向促使,是“迫使”“推動”等詞的升級版,強化了反常規、逆向促動之義。
“倒逼”來源于經濟領域中貨幣供給的倒逼機制。作為經濟學中的專業詞語“倒逼”,如今擴大了使用范圍,“由下而上”“由流溯源”“由果問因”等行為,都可以稱“倒逼”。
(二)性別與流行語 語言中的性別差異,是語言使用者出于社會、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考慮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深厚的社會現實底蘊,因而反映出使用者的社會心理、民族民俗心態以及社會文化價值取向。
“女漢子”,是指一般行為和性格向男性靠攏的一類女性,形容女性可能擁有言行粗魯、個性豪爽、獨立、有男子氣概等大眾認為女性不應擁有的特質,多為褒義詞。
“漢子”原本指男性,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女漢子”一詞,“女漢子”指帶有“純爺們性格”的女性。
(三)社會地位與流行語 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人對社會流行語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大V”,又稱“網絡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獲認證的微博意見領袖。“大V”主要是一些學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絲數量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一些“大V”通過與網絡推手、水軍合作,形成一個利益鏈條,是制造和傳播網絡謠言的重要渠道。
“大V”幾乎都是網絡上的意見領袖,有著不容小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四)心理狀況與流行語 人們的社會心理情緒也會對流行語產生影響。例:微××,“微”本指小、細、輕、少、弱等,如今成了一個時尚語素,生活中出現了一批以“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聞、微電影等。“微××”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模式。
在革命年代,“土豪”一詞是對地主階級剝削者的稱呼,“打土豪,分田地”是最為人熟知的口號。“土豪”也就“灰頭土臉”地抬不起頭。如今,“土豪”的“土”不再是“土地”的意思了,它擁有“老土”的意味,但它并不自卑,因為被稱為“土豪”的這群人很有錢。他們“有錢”“無腦”“炫耀”。土豪金也被用來形容較為夸張的、以金色為主色調的、帶有炫耀傾向的東西。“土豪”本是漢語中固有詞語,在20世紀上半葉,特指有財有勢、橫行鄉里的地主惡霸。今日之“土豪”泛指現實社會中富而不貴的群體。
(五)社會現象與流行語 例:“贊”,中國漢字,基本意思是幫助、主持禮儀、夸獎等。在QQ空間等社交網絡中,“贊”是表達認同態度的方式。由于各大社交網站都有“贊”功能,而且“贊”按鈕速度快,非常符合快節奏的網絡生活,于是互相點“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贊”是社交網絡中的一種符號,表示贊賞、支持的意思。
二、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一)網絡流行語本身的特點 在網絡語匯中,流行語具有使用上的自由性和隨意性,于是很多詞語在原有的語義之外產生出新的語義。網絡流行語正在成為網絡民意表達的另類形式和便捷通道。網絡流行語簡潔、易上口,成為人們表達意見和想法的便捷通道。
網絡流行語發展迅速。在網絡環境中,網絡語言的發展變化快速而且頻繁,尤其是隨著網絡論壇、博客和微博的依次出現,人人都成了語言的創造者,大量新詞語快速出現并迅速傳播,影響廣泛。
(二)政治經濟的催生 “中國夢”,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以其清新的理念和親和的風格,為廣大民眾所認同,成為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語。
(三)熱點事件的促使 很多流行語都是與社會熱點事件或者公共事件密切相關。一些詞語基于特定背景,與特定的新聞事件或者網絡事件相聯系,參照和考量社會現實是網民作為話語生產主體在對事件被動性接受、選擇性認知和主動性理解后,參與信息意義重構,往往通過隱喻的手段,使得詞語突破“能指”的所限,在“所指”上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轉換,賦予詞語特定涵義。
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民意的另類表達形式,間接反映了網友的態度與心聲,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
(四)多元文化的誘惑 “逆襲”是從日語引進的新詞,意思是在逆境中反擊成功。如今意義和用法拓展,新事物沖擊舊事物、后浪推前浪等,都可稱“逆襲”。
語言在發展演化過程中,隨著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等,會出現不同語言之間的借用、吸收現象。在網絡中,也存在著語言的借用與吸收。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它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區、國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這種特點為不同語言的接觸、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并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基于這種基礎生成的上述網絡流行語,體現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觸的特點,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為對方所吸收、借用,從而為新的文化形態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五)大眾傳播的多樣化 在信息時代,網絡是傳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尤其是近年來網絡的普及,網民數量的增加,再加上網絡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網絡傳播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加。最初的流行語只是出現在某種活動或場合中,隨著大眾媒體的宣傳開始流行起來。例:“光盤”就是吃光盤中飯菜的意思。2013年1月,北京一家民間公益組織發起“光盤行動”,隨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號召大家節約糧食。“光盤”被捧為時尚新詞,“今天你光盤了嗎”成為流行語。
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極易成為新聞點,被各種媒體所報道,從而促使更多網民和社會公眾關注和討論,影響力也不斷擴散。其次,網絡流行語能夠產生巨大輿論能量。網絡流行語能在短時間內吸引為數眾多的人去關注、談論、傳播,實現從點到面的輿論輻射,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勢能。
(六)社會交際圈的分化 “土豪”被中國人所熟知,與土改和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關。那時的土豪,是被專政與被打擊的對象,因為為富不仁、盤剝貧苦農民、破壞革命等是他們的標簽。如今,“土豪”已經成為熱度蓋過“高富帥”“白富美”“絲”等名詞的新的群體標簽,而且它在這幾個名詞之外建構了一個新的群體,劃分出社會多元化群體的一部分。“土豪”已經從政治學意義上的貶義詞轉化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與貧富差距的一種直白寫照,同時也涉及文化意義上的精神品位和價值取向。
從暴發戶、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這種稱謂與群體標簽,本質都是中國人內心與全社會文化內核中對于有物質無文化、有金錢無素質、有奢侈品無品質群體的一種抵制與鄙視。
(七)網絡民眾的積極性 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對語言產生影響,網絡時代的到來反映在語言上就是一種求新的變化心理。網民中年輕人最多,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的網民而占絕對優勢,同時年輕人思想活躍,喜歡新鮮事物,更喜歡追求個性、展示自我,崇尚創新,追逐時尚,于是開放自由的網絡給了以年輕人為主的網絡群體創造發揮的空間,為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
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方式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規范或是途徑,以上只是對其中幾種主要生成方式的概括和歸納。不同于傳統語言,網絡語匯的生成具有多樣性、爆發性、時效性的特點。網絡語言的快速流行并不依附于傳統語言規范的滲透遺傳力量,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實際是多元化和高效化的傳播渠道。傳統語言依靠時間上的遺傳獲得社會認可的權威地位,血統純正、穩定性強,而網絡語言則更多是依靠空間上的繁殖來獲得數量上的膨脹,基因復雜,生長周期更替較迅速。
三、網絡流行語的影響
網絡流行語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對人們的影響很大。我們應該從正面和負面兩方面分析這個問題。
(一)正面影響
1.娛樂功能 網絡流行語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并且經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娛樂功能。它幽默、搞笑、調侃和風趣的內容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為廣大網民緩解平常工作的壓力和壓抑的心情。
2.社會交流功能 很多的網友因為對網絡流行語感興趣而成了朋友,比如“點贊”“互粉”。因為時尚簡單,使得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交流更多的內容。日常生活中看到不滿或不順眼的事情,喜歡打抱不平的網友在網上一聲“吆喝”,便會引來更多的網友關注,從而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通過這種方式,整治了不少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
3.文化功能 如果認真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網絡流行語正在日益正規化。專家和學者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網友們有意或無意的創新,豐富了網絡文化和語言的同時也促進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網絡流行語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匯。網民們基于交際和表達的需要,而反傳統地、有創造性地運用現代漢語中固有的修辭手段(如借代、隱喻、諧音等),構造出了大量的網絡新詞語,并因其形象簡單、表意豐富等成為網絡交際中的“行話術語”,而且部分已經走出網絡成為人們實際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成為現代漢語體系中的新元素。
(二)負面影響
1.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對中小學生的影響是不容
小視的。語言是社會上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應該具備一定的規范性。最為網絡上流行的語言,它在網絡上流傳和運用是正常的。但是不少小學生和中學生卻把這種語言使用在了作文中和學習中,其中有很多老師都看不懂。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健康發展最好的階段,這個時期他們接觸的最多的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網絡上流行的東西,這些習慣一旦養成以后是很難改正的。
2.網絡語言的出現對現代漢語的語法和語序有很大的沖擊。網絡流行語新穎、簡單、時尚、快捷的特點決定了它始終會與現代漢語語法和語序規則沖突。網友們為了創新不惜違背漢語言的運用規則,造成很多語序混亂、語義不明確的詞和句子。正因為如此,網絡流行語出現了一些令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詞或句子,很多時候都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另外,許多標點符號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如“……”原本是省略的意思,但是網民們卻認為是無語、沒話說的意思。
3.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對現代漢語中的詞匯也有很大的影響。詞匯是現代漢語的構成要素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違背了傳統的造詞風格和規則,缺乏明確規范的詞語,難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其次,很多網絡流行語都是外來詞,外國文化逐漸滲透到漢語言中,久而久之會淡化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如前所述,網民的主體是年輕人。過去他們獲取信息、形成價值觀念主要是通過學校、家庭有意識的教育、培養。在如今的網絡社會里,青少年可以自己選擇網絡信息,選擇運用網絡流行語,這就對我們的傳統教育提出挑戰,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選擇、分析、判斷網絡流行語的能力。鑒于網絡流行語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力,對其進行規范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我們要規范那些不利于語言健康發展的流行語,反對那些將民族語言異化的流行語,但我們也不能對網絡流行語采取極端純潔主義的態度,完全排斥網絡流行語中對語言的創新使用,畢竟網絡流行語中含有對語言發展有益的成分。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流行語的產生與作用都與社會語言學有著極大的關系,作為當下的一種新興語體,流行語正在滲入更多的領域,反映了網絡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同時承載了人們對生活、工作和情感的各種需要、情緒和訴說。可以說,每句流行語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對社會問題的揭露和對人們生活態度的反映及社會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現實性意義的。網絡流行語不僅有著時代的烙印,而且超越了性別和年齡的界限,運用起來生動活潑,既沒有書面語那么拘謹,也沒有日常生活用語那么平淡無奇。時代的變化和心理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語言的創新程度不斷提高。網絡流行語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行語的產生有其現實社會基礎,是信息時代的產物,符合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們應該以更寬容和善意的態度來對待它,并促使其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3十大網絡流行語.百度百科,2013.
[2] 顧源.社會學視野下網絡流行語分析[J].語言文字,2009.
[3] 徐大明.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姚亞平.中國語言規范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