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化學產品進口到美國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化工行業在該國有極高的市場準入限制。相關企業不僅要辦理審批手續,還會面臨產品被沒收等敏感問題。以乙酰為例,進入美國需申領許可,再加上五大監管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會導致發貨時間延長30%,并產生每天6萬美元的滯期費用。鄰國加拿大推行的“可信賴貿易商”項目值得借鑒,政府通過賬戶系統管理企業信任度,以此減少定期檢查次數。
由于非法販毒活動不斷增多,墨西哥近些年的商業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該國政府不得不提高對入境化工產品的檢查頻度,但這卻使得貨物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墨西哥的化工企業因為歐盟登記監管規定,而被要求在當地實驗室進行額外測試。此外,對于那些致力開拓北美市場的跨國公司來說,雖然在墨西哥建廠能獲得成本優勢,卻也不得不面臨因基礎設施及安全等供應鏈摩擦問題帶來的苦惱。
降低供應鏈壁壘將為巴西的進口貿易帶來超過70%的增長,這個數字高居全球首位。巴西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通訊基礎設施、交通以及海關手續等方面。比如,該地區因信息通訊技術缺乏將導致貨運車隊運行效率下降4%,而基礎設施短缺導致的延誤,則可能使每艘船每天發生約2.5萬美元的滯期費。與此同時,該國海關處理文書的時間也約為歐盟所需時間的12倍。如果能提高配套的信息通訊技術和基礎交通,將會給巴西經濟帶來意料之外的增長。
就目前而言,東南亞的供應鏈壁壘問題處于較為良好的水平。新加坡政府通過制定消除壁壘的戰略舉措,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不但充分釋放貿易及投資潛力,也使其在貿易便利指數(Enabling Trade Index)排名中位居榜首。東南亞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橡膠業務壟斷。由于該地區橡膠市場基礎設施薄弱、質量控制不夠嚴格以及商業環境腐敗等,使得成品供應鏈不可信賴。如果消除這些壁壘,可將庫存減少90天,相當于降低抵岸價格的10%。
困擾中國的供應鏈壁壘問題多種多樣。在醫療領域,政府雖然逐步減少對可信賴企業的檢查次數,但每次交易例行檢查還是導致每批貨的成本增加0.64%。而對半導體企業來說,中國相對模糊的監管規定及復雜的海關流程已成為其發展瓶頸,因為這會導致企業較難控制庫存數量、管理成品發貨。此外出于國家安全考慮,雖然將沿海運輸限制在國內完全合理,但低下的效率已影響整個供應鏈。如果采取轉船運輸而非改變航線,則可減少約10億美元庫存。
政治和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管理不善、各種關稅雜費,以及腐敗和安全問題等,嚴重推高了跨國企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營成本與融資難度,這也使得原本有足夠需求空間的快消品企業和手機分銷企業在該地區的發展呈現搖擺態勢。與此同時,道路、港口和服務等基礎設施的薄弱,也導致企業運營效率低下。在某些國家,原材料的投入成本甚至會因此增加近200%,企業做出的應對方法只能是選擇其他地區展開運營,有時甚至拒絕進入某個市場。